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480)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德祥陈熙张程许建明陶莉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肪
  • 3篇小鼠
  • 2篇乙酰辅酶A羧...
  • 2篇脂肪肝
  • 2篇脂质
  • 2篇脂质沉积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1篇凋亡
  • 1篇多糖
  • 1篇应激
  • 1篇脂多糖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合成酶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四氯化碳
  • 1篇四氯化碳诱导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张程
  • 5篇陈熙
  • 5篇徐德祥
  • 3篇何薇
  • 3篇陶莉
  • 3篇许建明
  • 2篇齐军
  • 2篇张莹
  • 2篇石嫦娥
  • 1篇王建青
  • 1篇黄家惠
  • 1篇陈远华
  • 1篇李俊
  • 1篇赵卉
  • 1篇杨冰冰
  • 1篇张大刚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福平诱导小鼠脂肪肝实验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利福平(RIF)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脂肪肝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RIF 8 h、24 h、3 d、1周、2周、4周组),经灌胃给予RIF处理(200 mg/kg),末次给药后禁食6 h处死小鼠,采集血液及肝脏组织。计算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酯(TCH)、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TG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F处理组小鼠肝脏重量、系数均从24 h开始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24 h、3 d、1周、2周组ALT水平逐渐升高,4周组ALT水平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8、24h组肝脏组织无明显变化,3 d组可见小的空泡,而从1周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的圆形空泡。8、24 h组血清中TG和VLDL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3 d时升高最明显,而1、2、4周组中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组。RIF处理各组血清TCH、HD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肝脏组织TG含量从8 h开始明显升高,1周时达峰值,之后2、4周组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8、24 h组肝脏组织中可见少量脂质沉积,从3 d组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圆形脂滴。结论 RIF能引起小鼠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黄家惠陈熙张程陶莉何薇齐军张大刚徐德祥
关键词:小鼠利福平脂肪肝脂质沉积
维生素D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4至6月门诊体格检查人群中符合 NAFLD 诊断标准的患者104例,以及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98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完成临床资料采集;上腹部超声检查判定肝脏脂肪变严重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浓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25(OH)D 浓度与 NAFLD 的相关性。结果NAFLD 组的 BMI、腹围、血压、AST、ALT、GGT、LDH、尿酸、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1,P =0.004);两组的血清25(OH)D 浓度及钙、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年龄、BMI 的分层研究显示,≤30岁的 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37.5 nmol/L)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6.679,OR =13.71,P =0.025);BMI ≤25 kg/m2的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734,OR =4.97,P <0.01)。BMI ≤25 kg/m^2群体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及代谢综合征等混杂因素后,25(OH)D 浓度与 NAFLD 呈负相关(OR =1.16,95% CI :1.03~1.30,P =0.032)。结论维生素 D 缺乏可能是≤30岁和 BMI≤25 kg/m^2的 NAFLD 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杨冰冰陈熙陈远华张程何薇陶莉徐德祥许建明
关键词:维生素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指数年龄
4-苯基丁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PBA)对四氯化碳(CC14)诱导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部分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A组和CC1412、24、48、72h组、PBA+CC1412h组、PBA+CC1424h组、PBA+CC1448h组、PBA+CC1472h组,每组6只。对CC14及PBA+CC14各组小鼠经腹腔注射CC14(300μl/kg),PBA+CC14各组小鼠在给予CC14前经腹腔注射PBA(400mg/kg)。采集各组小鼠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LT水平,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学改变,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家族同源蛋白(CHOP)、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磷酸化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a(p-eIF2a)、PCNA、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akt)及核因子-kB p65(NF-kB 965)蛋白水平。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与相同时点CC14组相比,PBA+CC14组小鼠肝脏ALT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24h时点最明显[(7423.81±581.75)U/L与(2876.19±179.76)U/L,r=14.984,P〈0.01],而小鼠肝质量体质量比在48h时点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72±0.001与0.064±0.004,f=3.915,P〈0.01);病理学及TUNEL检测结果显示,PBA处理可减轻CC14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及凋亡程度,Westernblot结果显示PBA处理可降低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分子(GRP78、CHOP、p-JNK、p-eIF2a)水平(P〈0.01)。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与CC14组相比,在相同时点PBA+CC14组中与肝细胞增殖相关的p-akt、PCNA及NF-1cB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结果也显示,在CC14组48h及72h时,肝细胞增殖明显,而PBA+CCh组肝细胞增殖有所减弱。结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PBA减轻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的程度,但同时也抑制肝�
齐军陈熙张程陶莉何薇王建青李俊徐德祥
关键词: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急性肝损伤四氯化碳
SREBP-1c激活在细菌脂多糖引起小鼠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建立细菌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炎症反应模型,观察LPS对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激活在LPS引起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和LPS(2 mg/kg),LPS处理24 h后称量小鼠体重,眼球取血后剖杀小鼠,取肝脏并称量肝组织重量;检测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含量;HE染色法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油红O染色法分析肝脏脂质沉积;RT-PCR检测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脂质合成的转录因子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和SREBP-1c的核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肝脏重量及脏器系数明显增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LPS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轻度坏死及炎症反应;油红O染色显示LPS组小鼠肝脏发生明显脂质沉积;RT-PCR结果显示LPS明显上调FAS和ACCmRNA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处理后小鼠肝脏核蛋白SREBP-1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LPS可能通过激活肝脏SREBP-1c,继而上调从头合成脂肪酸关键酶FAS和ACC,引起小鼠肝脏脂质合成增加,最终导致肝脏脂质沉积。
石嫦娥陈熙张程张莹徐德祥许建明
关键词:细菌脂多糖脂质沉积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
4-苯基丁酸对果糖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效应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4-苯基丁酸(PBA)对饮用果糖所致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果糖组给予30%果糖水溶液喂养8周;PBA组给予普通自来水喂养8周,最后2周经腹腔注射给予PBA(100 mg.kg-1);PBA+果糖组给予富含30%果糖水溶液喂养8周,最后2周经腹腔注射给予PBA(100 mg.kg-1)。各组小鼠均自由进食标准饲料。实验结束后立即剖杀小鼠,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肝脏组织TCH和TG;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油红O染色分析肝脏脂质沉积。RT-PCR测定小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及肝脏TCH的含量明显升高;HE染色显示,果糖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油红O染色证实,果糖组小鼠肝脏有明显脂质沉积;进一步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果糖组小鼠肝脏fas,acc和scd-1 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果糖组与PBA+果糖组比较显示,PBA干预可明显降低血清、肝脏TG含量及肝脏TCH含量,减轻果糖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抑制果糖引起的肝脏fas,acc和scd-1表达上调。结论 PBA对饮用果糖所致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保护作用。
陈熙张程赵卉张莹石嫦娥许建明徐德祥
关键词:果糖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乙酰辅酶A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