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2074)

作品数:21 被引量:712H指数:15
相关作者:宋传中朱光刘国生牛漫兰王道轩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断裂带
  • 17篇郯庐断裂
  • 17篇郯庐断裂带
  • 17篇裂带
  • 8篇盆地
  • 5篇新生代
  • 4篇深部
  • 4篇合肥盆地
  • 4篇白垩世
  • 3篇岩浆
  • 3篇早白垩世
  • 3篇深部过程
  • 3篇走滑
  • 3篇火山
  • 3篇火山活动
  • 2篇地幔
  • 2篇第三纪
  • 2篇动力学
  • 2篇新生代玄武岩
  • 2篇玄武岩

机构

  • 2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作者

  • 20篇宋传中
  • 18篇朱光
  • 17篇刘国生
  • 17篇牛漫兰
  • 15篇王道轩
  • 2篇徐嘉炜
  • 1篇王勇生
  • 1篇童劲松
  • 1篇李长城
  • 1篇许卫
  • 1篇刘洋

传媒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区域地质
  • 2篇安徽地质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8篇2002
  • 7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udies on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y of strike-slip time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被引量:38
2001年
Samples of mylonite, ultramylonite and phyllonite were collected from 5 localities in the Anhui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for 40Ar/39Ar chronological studies. Among them 4 samples from 3 localitie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yielded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28 -132 Ma; and 2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Zhangbalin uplift and eastern margin of the Bengbu uplift gave the same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20 Ma. Isochron analyses and other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data are reliable. The data are interpreted as cooling ages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younger ages from the north might be related to slower strike-slip ris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rge-scale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rather than in Late Triassic (Indosinian) as proposed by some geologists. Therefore, this fault zone is an intracontinental wrench fault rather than a transform fault or suture line developed during forma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伟
关键词:MYLONITE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被引量:95
2002年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
朱光刘国生牛漫兰宋传中王道轩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深部过程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被引量:34
2002年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 ,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 ,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 ,使合肥盆地东侧出现了北北东向延伸的张八岭走滑隆起 ,成为合肥盆地的沉积物源区。盆地东部相应出现了由下白垩统朱巷组充填、北北东向的大桥—肥东凹陷。该凹陷属于走滑挠曲盆地 ,其出现于张八岭走滑隆起西侧的走滑挠曲拗陷之中。
刘国生朱光王道轩宋传中牛漫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同位素年龄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9
1999年
青苔山推覆构造是滁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覆体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的灰岩,由NW→SE推覆掩盖在志留系页岩之上,主滑脱面倾角较小(10°~20°)。推覆体中有多期断层存在:高角度逆冲断层倾角60°至直立,并伴随有较大的碎裂岩带,东强西弱;有2组走滑断层发育:一组是NE向的左行走滑断层,与郯庐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一组为NW向走滑断层,形成时代较晚,破坏早期逆冲断层和NE向走滑断层。推覆体中最晚一期的低角度逆掩断层以主滑脱面为代表,倾角较小,数量较少。青苔山推覆构造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是山前盆地冲断变形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下,表现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为主,其西侧发育有K2—E红色沉积物;晚第三纪以来再一次逆冲挤压,沿早期逆冲断层再次活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推覆构造。
宋传中牛漫兰
关键词:巢湖推覆体中新生代推覆构造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构造特征及40Ar/39Ar法定年
<正>根据近年来横穿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学断面的研究成果(马杏垣等,1991:陈沪生等,1999),反映郯庐断裂带在纵向上已影响到了软流圈,为一名符其实的岩石圈断裂。在横向上郯庐断裂带切割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板块,以将大别、苏...
刘国生朱光牛漫兰王勇生李长城
文献传递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被引量:257
2001年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 ,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 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 ,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
朱光王道轩刘国生宋传中徐嘉炜牛漫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动力学背景伸展盆地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被引量:135
2002年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朱光牛漫兰刘国生王道轩宋传中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岩浆活动走滑盆地早白垩世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被引量:14
2002年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育的斜向逆冲断层。郯庐断裂带东侧盆地 ,以 NE向线状排列为主要特征 ,它们斜交郯庐中断裂带。这些盆地的北缘被由 N→ S逆掩的隆升地块所掩盖。研究区盆地反转构造开始于老第三纪的早期 ,中、晚期为反转构造活动的强盛时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 ,使得大型的晚白垩世盆地解体 ,形成线状楔形冲断块和线形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结局。同时 ,第三系在其山前堆积而成。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王道轩朱光
关键词:郯庐断裂盆地动力学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被引量:16
2002年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
刘国生宋传中王道轩牛漫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 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51
2001年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39Ar坪年龄. 等时线分析及其他证据表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 这些年龄值代表了郯庐断裂带韧性左旋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 北部较年轻的年龄值可能与较缓慢的走滑隆起有关. 由此表明, 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 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印支期. 该断裂带是滨太平洋的陆内平移断裂, 而不是大别—胶南造山带同造山的转换断层或斜向缝合边界.
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炜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糜棱岩早白垩世年代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