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80)

作品数:30 被引量:514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德朱玮马力夏敦胜贾佳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社会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消费者
  • 7篇消费者行为
  • 3篇磁学
  • 3篇磁学性质
  • 2篇商业街
  • 2篇世博会
  • 2篇王府井大街
  • 2篇黄土地层
  • 2篇感知
  • 2篇感知研究
  • 2篇城市
  • 2篇大街
  • 1篇代理
  • 1篇代理人
  • 1篇贷款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夏季
  • 1篇冬夏季风
  • 1篇多代理人
  • 1篇意愿

机构

  • 18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城市规划...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苏省城市规...
  • 2篇上海同济城市...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埃因霍芬理工...
  • 1篇台州市住房和...

作者

  • 18篇王德
  • 9篇朱玮
  • 3篇魏海涛
  • 3篇贾佳
  • 3篇夏敦胜
  • 2篇马力
  • 2篇刘现彬
  • 2篇张昀
  • 2篇金明
  • 2篇赵倩
  • 1篇范凌云
  • 1篇许尊
  • 1篇崔昆仑
  • 1篇王灿
  • 1篇王训明
  • 1篇卢银桃
  • 1篇刘秀铭
  • 1篇陈发虎
  • 1篇汪海斌
  • 1篇刘律

传媒

  • 5篇城市规划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人文地理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上海城市规划
  • 1篇规划师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科学发展
  • 1篇Journa...
  • 1篇2009中国...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时空分布模拟分析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众多,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展时参观者的分布与流动情况。本文通过网上虚拟参观调查,获取参观者的行为数据,使用ConditionalLogit模型描述人在世博会参观过程中连续的目的地选择行为-...
王德马力
关键词:世博会参观者
基于语义差别法的上海街道空间感知研究被引量:48
2011年
文章借助语义差别法研究上海8条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街道的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主要影响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特色、氛围和形态的感知,其中,街道长度的影响力最大,街道曲折度和界面连续度的影响力次之,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较弱,而交叉口线密度对空间感知基本没有影响.街道的质感、连续感、醒目感和中心感等感知较为复杂,无法为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客体指标所解释;客体指标和心理量之间存在交叉影响,与客体指标预期相关的心理量和实际相关的心理量并不完全一致.
王德张昀
关键词:街道空间
基于人流分析的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评价与调整被引量:14
2009年
介绍了同济大学参与世博会场地规划设计的两轮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人流模拟分析的尝试。首先根据60位学生的虚拟参观数据建立参观者选择展馆的多项分对数模型;然后以规划方案为条件,应用模型模拟参观者的参观流线;从特征流线、人流分布、人数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轮方案将引起参观者活动过于向东片展区集中的问题,并依此调整形成第二轮方案。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观者活动分布趋于平衡,流线也更顺畅。说明人流分析对于规划方案评价与调整的潜在价值。
王德朱玮黄万枢马力郭洁农耘之
关键词:世博会流线模拟
王府井大街的消费者行为与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运用统计方法对笔者在王府井大街展开的消费者行为调查进行了基本分析和以地块为分析单元从空间角度探讨消费者的行为特征。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吸引要素的分析建构了消费者地块选择模型,运用模型分析消费者特征路线,在此基础上对王府井大街的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于王府井大街完全步行化后的人流进行模拟,分析实施后的效果。
王德农耘之朱玮
关键词:王府井大街消费者行为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居民点拆并整理的大背景下,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选取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市陈场镇陶村五组为典型案例,分别模拟其在自然状态下和空心村整理政策实施下的人口和用地演变,通过两种情况下的对比揭示出整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渐进归并政策实施后能够加快自然村的消亡和用地整理速度,且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整理出更多的耕地。但在近期和中期仍然只有少量农村住宅能够得到整理。
王德刘律
关键词:空心村农户江汉平原
基于叙述性偏好法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借鉴已有经验,以上海杨浦区为例探索叙述性偏好法在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叙述性偏好法调查与离散选择模型的拟合,得到各要素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好;权重值比较发现,便利性和安全性要素相比舒适性要素对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更大;舒适性要素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居住环境质量不变需要的其他要素补偿更大。对不同人群的评价结果比较发现,低学历、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等人群对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如医院距离、噪音水平等)更加敏感,在基本要素水平降低时维持原居住环境水平需要的补偿更高。
赵倩王德朱玮
关键词:居住环境质量
基于多代理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被引量:16
2011年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对现实中多种因素复杂作用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导规划实践一直难以开展。传统模拟研究方法采用数学线性规划的思路,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对中心地体系的还原与考察,但复杂程度有限,难以用于实证研究和实践。多代理人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介绍笔者开发的一个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系统。该系统以多代理人技术为基础,通过模拟商业中心和消费者两类代理人的行为,得出商业中心结构分布。商业中心被分为3个等级,可以根据经营收入调整空间位置和自身服务等级;消费者以一定的频率产生不同等级的购物需求,并以距离为指标选择商业中心作为出行目的地。模拟过程从产生一定数量的一级商业中心开始,经过循环模拟消费者选择行为和商业中心的位置等级调整,最终达到商业中心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平衡状态。作为对这个模拟系统的检验,分别对5种典型的消费者空间分布场景进行模拟,包括:均匀分布、单中心、卫星城、分散组团、带形组团。结果表明这个系统的模拟性能稳定,生成的商业中心结构合理。
朱玮王德
关键词:商业中心消费者行为中心地理论
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综述商业空间中消费者行为者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模型方法。从模型发展历史将其分为集合模型和个体模型阶段;从空间尺度视角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总结模型的应用。集合模型首先介绍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的重力模型,其中包括基本的模型形式、制约的模型形式,以及竞争目的地模型。集合模型的第二部分介绍描述消费行为动态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着重于从恒定转移概率到变化转移概率的发展和应用。个体模型首先介绍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离散选择模型,将被广泛应用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和嵌套分对数模型作为重点。最后介绍作为模拟手段的多代理人技术。综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特点。总体上认为,模型的选用需要与研究的特性相符合。集合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把握整体的趋势,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异质性高的行为作深入探索;个体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行为多样性的灵活把握能力,但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逼真地模拟集合现象仍需要深入研究个体间的互动规律。
朱玮王德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北京王府井大街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对北京市王府井大街消费者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以地块为分析单位从空间角度探讨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包括人流、停留人次、消费金额、人均消费金额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以及入口、回游、出口各阶段的空间特征,以认识消费行为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研究发现:总消费额与消费者人数的相关性远高于人均消费,显示了商业街经济活动以量取胜的现实;是否位于步行街区域及是否设有大型百货公司的影响在每个层面都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另外由于公共交通所决定的出入口区也影响到了附近地块的商业表现。对出入口位置以及起始、回游、结束三地块消费者的人流分布的分析表明:位于起始消费阶段的消费者的人均消费额要远高于其他阶段。消费者的回游流动特点:①具有沿步行街区域由南向北的明显方向性;②相邻地块回游较为频繁;③步行街内部回游频繁,以外地区,特别是离主要出入口较远的北部区域鲜有人的活动;④大型百货之间的回游,特别是对面地块之间的互串较为频繁,最大的回游出现在新东安市场—北京市百货大楼。
王德张照蔡嘉璐朱玮
关键词:王府井大街
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消费者行为变化研究——2001年与2007年的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通过比较2001年与2007年消费者行为数据,揭示出6年间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变化。消费者属性的变化主要在于:消费者的年龄年轻化;居住地非本地化;整体收入水平略降低。消费者非空间活动的变化有:观光旅游休闲目的的消费者增多;路上时间明显缩短;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升高,但总开支降低;平均消费额降低,零消费比重增大,中高消费比例明显减少,年轻人的平均花费减少。消费者空间活动特征的变化主要在于:主要入口由原来的两个新增为三个;步行街西端总消费额和总人流密集的"三角区"消失,密集中心向中部转移;人均消费额的空间分布呈均质化态势;人均消费最高的地块从专业商店所在地块,转移到百货公司所在地块。本文最后通过变化系统分析图总结了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其与宏观商业背景变化之间的关系。
蔡嘉璐王德朱玮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