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023)

作品数:14 被引量:130H指数:8
相关作者:杨凤林胡绍伟宫正刘思彤孙翠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硝化
  • 5篇反硝化
  • 5篇反应器
  • 4篇荧光
  • 4篇荧光原位杂交
  • 4篇原位
  • 4篇原位杂交
  • 4篇氨氧化
  • 3篇短程硝化
  • 3篇厌氧
  • 3篇生物膜
  • 3篇脱氮
  • 3篇曝气
  • 3篇硝化反硝化
  • 3篇FISH
  • 2篇亚硝化
  • 2篇厌氧氨氧化
  • 2篇氧化菌
  • 2篇生物反应
  • 2篇生物反应器

机构

  • 13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杨凤林
  • 7篇胡绍伟
  • 5篇宫正
  • 5篇刘思彤
  • 4篇刘惠军
  • 4篇孙翠
  • 3篇孟军
  • 2篇张捍民
  • 2篇付志敏
  • 2篇薛源
  • 2篇刘强
  • 1篇王芳
  • 1篇柳丽芬
  • 1篇崔丽钧
  • 1篇林祥金
  • 1篇张兴文
  • 1篇何玉凤
  • 1篇薛通
  • 1篇丁保军
  • 1篇刘忠强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1篇建筑管理现代...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Journa...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OD and nitrogen using a novel carbon-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被引量:12
2008年
A 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is study, a carbon-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CMABR) has been developed, to remove carbon organics and nitrogen simultaneously from one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MABR has a high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as it is operated with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20 h, and it also showed a perfect performance, even if the HRT was shortened to 12 h. In this period,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 ammonia nitrogen (NH4^+-N), and total nitrogen (TN) reached 86%, 94%, and 84%,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NH4^+-N and TN declined rapidly as the HRT was shortened to 8 h. This is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biomass on the nonwoven fiber and very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 Th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ner layer of the biofilm. The coexistence of AOB and eubacteria in one biofilm can enhance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OD and nitrogen.
HU ShaoweiYANG FenglinSUN CuiZHANG JianyeWANG Tonghua
关键词:CODNITROGEN
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采用煤基炭膜作为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膜组件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炭膜的传氧性能、对微生物的吸附性能以及该膜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启动过程,并从膜内气压、碳氮比、水力停留时间等3个方面研究了试验运行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炭膜和其它中空纤维膜相比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吸附能力,反应器在8d内即可完成挂膜启动.炭膜本身的传氧系数为0.36m/h,其作为生物膜载体和供氧装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利用该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在膜内气压为0.025MPa,碳氮比为5∶1,水力停留时间8h条件下,可使NH4+-N去除率、反硝化效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95%、92%和88%以上,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刘惠军杨凤林胡绍伟刘强
关键词:炭膜碳氮比水力停留时间去除率
碱处理促进剩余污泥高温水解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9
2008年
研究了热碱水解法对剩余污泥特性参数(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氮、pH值与污泥浓度等)的影响.碱的加入减弱了污泥细胞壁对高温的抵抗力,加剧了剩余污泥细胞内有机质的释放与水解,改变了污泥的性质.在反应温度为170℃、pH 13、反应时间为75 min的条件下,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达到了最大融出量17 956 mg/L,此时SCOD与总化学需氧量(TCOD)之比为0.65.在pH 13,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悬浮固体(SS)、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均达到了最大溶解率,其值分别为67%和72%.经热碱水解处理后的剩余污泥SCOD随着原污泥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7以上,而且随着pH值的增大,融出率也不断增大,在pH 13时达到最高值672 mg/g.另外,通过正交试验可以得出170℃时各因素对SCOD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污泥浓度、pH值、反应时间.
何玉凤杨凤林胡绍伟孙翠刘忠强宫正
关键词:剩余污泥PH值
炭管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SNAD脱氮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包裹无纺布的微孔炭管作为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的膜组件,进行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耦合脱氮(SNAD)研究。实验中,控制温度34±1℃,pH7.5~8.5,HRT8h,通过逐步降低膜内压力使反应器中的溶解氧由8mg/L逐步降低到0.5mg/L以下。实验采用亚硝酸细菌挂膜,然后接种厌氧氨氧化细菌,实现在单一反应器中同时发生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耦合脱氮功能。结果表明,经过180d的连续稳定运行,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3.4%,总氮去除率达到了92.5%,COD去除率达到97.2%,氨氮去除负荷0.6kgN/(m^3·d)。适合SNAD工艺的最佳C/N比为0.2~0.6,当COD浓度过高时,会抑制厌氧氨氧化细菌,使SNAD工艺的处理效果明显下降。
王芳杨凤林宫正刘思彤胡绍伟练建军
关键词: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
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硝化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采用炭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无机含氮废水,通过改变进水氨氮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研究了反应器硝化性能、氧利用情况以及氨氮去除负荷,并对生物膜表面特性和硝化菌优势菌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膜内气压0.017 MPa,进水NH4+-N50 mg/L,HRT为8 h条件下,NH4+-N去除率达到96%,出水NO2--N平均为17 mg/L,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程硝化,炭膜所供给氧气被生物膜全部消耗;系统比表面氨氮最大去除速率为9.7 g/(m2.d),炭膜表面有限的生物量制约了去除速率的进一步提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揭示生物膜内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和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为亚硝化细菌优势菌种,分别占细菌总菌数的19%和21%,硝化螺菌(Nitrospira)为硝化细菌优势菌种,占总菌数的20%,未检测到硝化杆菌(Nitrobacter)的存在.
刘惠军杨凤林张捍民胡绍伟孙翠
关键词:群落结构分析
膜生物反应器亚硝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成功启动了亚硝化工艺处理人工合成废水.为了确定影响亚硝化工艺效果的因素,先后对温度和溶解氧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5℃并且NH4+-N负荷平均0.45 kg.(m3.d)-1和溶解氧<0.5 mg/L的条件下,可使出水中NO3--N的浓度低于20 mg.L-1,而ρ(NO2--N)∶ρ(NH4+-N)接近1.0.同时发现反应器运行期间,在低溶解氧的情况下,膜组件的污染并不严重.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种,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受到了抑制.微生物群落分析则进一步提供了实现亚硝化工艺所必需的生物信息.
薛源杨凤林刘思彤付志敏胡绍伟
关键词:亚硝化膜生物反应器氨氧化菌荧光原位杂交
炭管曝气膜强化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功能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将微孔炭管曝气膜置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隔室内,构建一种新型复合式生物反应器(HMABR),通过MABR与ABR的耦合作用强化ABR处理污水的功能,降解其中COD、NH4+-N和TN.结果表明,将驯化好生物膜的炭管曝气膜加入反应器第3隔室后,在膜内腔气压0.025 MPa,HRT=24 h,进水COD为2000 mg/L,NH4+-N为50 mg/L的条件下,系统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出水COD、NH4+-N分别从加膜前的156 mg/L、36 mg/L左右下降到45 mg/L、6 mg/L左右,TN去除率达到87.66%,第3隔室挥发性脂肪酸(VFA)减少77.12%,总产气量减少30%.
孙翠杨凤林胡绍伟刘惠军孟军
关键词:生物膜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同时硝化反硝化
启动炭管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实现全程自养脱氮被引量:10
2008年
启动包裹无纺布的多微孔炭管为膜组件的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实现基于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完全自养脱氮.首先接种普通硝化污泥启动反应器,在温度35℃,pH为7.9条件下,通过对膜内腔压力的适当控制逐步降低反应器溶解氧浓度,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然后再次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使无纺布上形成好氧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稳定共存的膜曝气生物膜,从而实现全程自养脱氮.结果表明,经过120 d连续运行,在膜内压力为0.015 MPa,水力停留时间6 h,进水NH4+-N为200 mg/L±10 mg/L条件下,NH4+-N转化率达到88.7%,出水总氮平均为48.65 mg/L,总氮去除率达到83.77%.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表明,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作为主要功能菌群分别控制着靠近炭管膜/生物膜界面区域和靠近生物膜/液体界面区域.
宫正刘思彤杨凤林张捍民孟军
关键词: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全程自养脱氮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短程硝化
污泥厌氧水解与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被引量:2
2010年
为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在30-35℃、不调节pH值(7.01-8.33)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添加氨氮控制游离氨浓度(25mg·L^-1),在SBR中6d内成功启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在处理低C/N比城市污水时的总氮脱除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全程硝化反硝化,当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溶解氧的浓度和高游离氨不再是影响NO2-N浓度累积的主要因素,NO2-N/NOx^--N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效率,利用污泥厌氧水解产物替代10%进水,为反硝化阶段提供附加的部分碳源,两工艺联合后处理效果良好,出水TN平均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13.39mg·L^-1和74.9%,出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薛通薛源杨凤林付志敏柳丽芬王婵婵
关键词:短程硝化反硝化
水中悬浮隧道施工风险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被引量:6
2007年
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对水中悬浮隧道施工中各项风险指标进行辨识、量化和评价,进而对其施工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施工风险的量化参考指标,为水中悬浮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
李静林祥金
关键词:水中悬浮隧道施工风险分析BP神经网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