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8ZD071)

作品数:53 被引量:146H指数:6
相关作者:周启超刘苏周杨金才卢玉玲温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0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5篇新中国
  • 13篇文学
  • 9篇小说
  • 7篇小说研究
  • 6篇翻译
  • 5篇译介
  • 5篇国文
  • 4篇政治
  • 4篇女性
  • 4篇外国文学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文学研究
  • 4篇国文学
  • 3篇引介
  • 3篇主义
  • 3篇陀思妥耶夫斯...
  • 3篇文论
  • 3篇文学史
  • 2篇学史
  • 2篇印度文学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外国语大...
  • 3篇上海外国语大...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语言大学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河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周启超
  • 2篇杨金才
  • 2篇刘苏周
  • 2篇张进
  • 2篇温华
  • 2篇卢玉玲
  • 2篇刘略昌
  • 2篇甄蕾
  • 1篇张世红
  • 1篇张哲俊
  • 1篇宋德发
  • 1篇张铁夫
  • 1篇曾艳兵
  • 1篇许钧
  • 1篇高方
  • 1篇夏忠宪
  • 1篇李娟
  • 1篇许相全
  • 1篇王岚
  • 1篇陈民

传媒

  • 5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国外文学
  • 3篇中国翻译
  • 3篇俄罗斯文艺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当代外国文学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解放军艺术学...
  • 2篇日语学习与研...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当代文坛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华中学术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学海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16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人道主义和现代派文学两次论争,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开始建构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在这一新秩序中,经典认定、研究重点、研究角度与评价标准都从阶级革命话语为纲转向了对西方话语的承认、肯定甚至膜拜。与此同时,通过引进西方理论和作品,外国文学学科为八十年代学术界的共同转向提供了话语资源。
温华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
叶芝在中国:译介与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爱尔兰大诗人叶芝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就已被介绍人我国,但在80年代之前,国内仅有其作品的零星汉译问世,相伴随的也只有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的学术性研究论著可以说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叶芝才重新得到译介,其作品迄今已有多种汉译本,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但总体看来,成绩还很浅薄。问题在于,我们对叶芝的了解还远不够全面深入。
傅浩
关键词:译介
近20年的中国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19世纪俄国文学一直是我国俄苏文学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近20年来,其研究开始逐渐步入一个反思与沉淀时期,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文化批评渐成主流、生态批评异军突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热经久不衰、托尔斯泰等其他经典作家研究遇冷、比较研究逐步展开、诗歌研究不断深化等发展态势。
杨明明
关键词:文化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新中国60年霍桑研究考察与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霍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本文拟梳理霍桑研究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霍桑研究的特征、方法、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互动关系,评述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
杨金才王育平
关键词:霍桑
试论消费社会中的“外貌主义”少女形象
2013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批美国文学作品,刻画了一群对"性感美女"体貌极度渴求、对自己性成熟的身体过度焦虑的少女形象。借用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皮福的观点,此类形象可谓"外貌主义"病态少女,她们为了变得性感而愁肠百结乃至自伤自残。但这不是少女的错,这是消费文化的罪过。人们遵从消费社会的欲望逻辑,把性感少女当成了消费品中最美丽、最能发泄欲望的对象。本文对此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甄蕾
关键词:欲望消费社会少女形象
乡愁与梦魇:犹太作家面对犹太传统的情感抉择——以阿格农小说的情感构成为例
2013年
阿格农小说主要关注犹太传统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命运。面对近现代社会的冲击,传统犹太教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他的小说里始终交织着"乡愁"与"梦魇"的情感因素。当面对传统社区时,他充满乡愁的诉说,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传奇而温情的世界;当面对现代社会时,他的态度就变得严酷,"梦魇"成为情感的最佳概括词。二者共同构成了阿格农小说情感的两极。
许相全
关键词:乡愁梦魇
新中国印度文学思潮流派译介与研究的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新中国对印度文学思潮流派的译介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0年代有过一次译介印度进步主义文学的高潮,以普列姆昌德、安纳德、钱达尔为中心,翻译出版了近30种进步主义文学的作品;80、90年代的印度文学译介还是以进步主义文学为主,但呈多元化趋势,学界引进了印度相关的研究成果,几部相关的文学史著作涉及思潮流派的论述,出现了几篇研究思潮流派的论文;新世纪以来,印度文学思潮的研究有所深入,学者们撰写了一批研究印度文学思潮流派的论文,出版几种专题性研究著作,即使是作家个案研究,也往往摆在思潮流派的整体中进行,还有一批研究印度文学思潮流派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由进步主义思潮研究为主,逐渐趋向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黎跃进
关键词:新中国印度文学进步主义
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被引量:3
2012年
20世纪80年代初,陈嘉和范存忠的两部英文版《英国文学史》代表了当时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1996年出版了王佐良所著《英国文学史》,这是中国学者用中文撰写的第一部英国文学通史。2006年,王佐良与周珏良主编、33位学者参与编写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全部出齐。这部史著具有中国式的观点与风格。杨周翰撰写的《17世纪英国文学》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断代史著作。本文将对上述前辈学者的学术贡献分别加以评述。
张世红
关键词:英国文学史苏联模式中国模式
回望与反思:20世纪法国文学在新中国的译介历程被引量:1
2011年
20世纪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程,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并契合了新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文化运动和文艺思潮。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现当代文学60年来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极具代表性地诠释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改变,从文学研究的引导和深入,从学术交流的互动和启发,从中法作家、译作者、出版者间的对话和合作,中国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体系在“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文化场域中逐渐成熟,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黄荭
关键词:20世纪法国文学
新中国60年普希金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3篇文章分别考察了新中国60年的普希金研究、莱蒙托夫研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新中国60年普希金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将60年的普希金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发展期;1958年至“文革”期间-缓滞期;1976年至2010年-复兴和繁荣期.《新中国60年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新中国60年的莱蒙托夫诗歌研究大大超过旧中国,新中国的后30年较之前30年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比起诗人的祖国俄罗斯来,比起中国对俄罗斯其他伟大作家的研究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中国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60年的中国陀氏研究成就不小,尤其是最近20年,不论是视野还是深度,主题分析还是艺术性研究,都有很大推进,逐步由现象评述向本质挖掘深入,陀氏创作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不断被揭示出来,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小.
张铁夫宋德发
关键词:普希金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