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4-003)

作品数:24 被引量:242H指数:11
相关作者:侯吉瑞苏伟郑泽宇罗旻赵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2篇油藏
  • 21篇缝洞
  • 21篇缝洞型
  • 18篇盐岩
  • 18篇碳酸盐岩
  • 13篇碳酸盐岩油藏
  • 12篇缝洞型碳酸盐...
  • 12篇缝洞型碳酸盐...
  • 11篇缝洞型油藏
  • 9篇采收率
  • 7篇气驱
  • 6篇氮气驱
  • 6篇碳酸
  • 6篇碳酸盐
  • 6篇提高采收率
  • 5篇油田
  • 5篇剩余油
  • 5篇塔河油田
  • 5篇碳酸盐岩缝洞...
  • 4篇底水

机构

  • 20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化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国石油
  • 4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19篇侯吉瑞
  • 7篇苏伟
  • 6篇郑泽宇
  • 5篇罗旻
  • 5篇赵腾
  • 4篇赵凤兰
  • 4篇刘中春
  • 3篇李海波
  • 3篇屈鸣
  • 2篇程倩
  • 2篇张丽
  • 2篇李巍
  • 2篇吴秀美
  • 2篇高扬
  • 1篇宋兆杰
  • 1篇陈勇
  • 1篇刘娟
  • 1篇李博
  • 1篇胡向阳
  • 1篇徐宏明

传媒

  • 9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油田化学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钻井液与完井...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集体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实验被引量:6
2019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形态复杂,在水驱过程中容易形成阁楼油和绕流油,采用气驱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剩余油的采出程度。为观察缝洞型油藏中注入气体的驱油动态,根据塔河油田实际地质资料和注采特征,依据相似性原则,设计制作二维缝洞型油藏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缝洞型油藏岩溶储集体模型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注气速度分别为20和5 mL/min进行驱替,宏观油水界面特征基本相似,在氮气驱替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气水同锥现象和气水协同效应;注气速度为20 mL/min下的最终采出程度约为70.5%,注气速度为5 mL/min下的最终采出程度约为78.9%,注气速度高易发生气窜,低注气速度可以延长注氮气时间,防止气体过早发生气窜,但是由于速度低,驱动能量低,氮气只能进入阻力相对较小的溶洞和裂缝中。因此,合理控制注气速度能够充分发挥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潜能。
杨景斌侯吉瑞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
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分布规律及注氮气启动剩余油规律,分析了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恒速注气、水气交替、间歇注气和脉冲注气)和注入井别共3类因素对氮气启动剩余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可分为4大类:阁楼油、未波及区域剩余油、绕流油和油膜。注入的氮气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替换出阁楼油,大大提高最终采出程度。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明显影响。不稳定注气比常规恒流速注气驱油效果好,水气交替效果尤其显著;高注低采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低注高采;同时,合理适中的注气速度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苏伟苏伟侯吉瑞赵腾郑泽宇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剩余油
多井缝洞单元水驱见水模式宏观三维物理模拟被引量:26
2014年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了多井缝洞单元宏观三维物理模型,研究缝洞型油藏衰竭式底水驱和注水补充能量开采时水驱特征及油井见水模式。结果表明,底水驱时,受底水衰竭和油井见水的影响,初期呈产能高、递减快的特征;注水补充能量后,产能在短期内回升,之后缓慢下降;底水驱阶段,在底水直进井处易发生底水锥进,呈点状见水,见水时间主要由油井与底水的连通程度决定;注水能起到压锥的作用,抑制底水侵入,使底水驱阶段的点状见水转变为平面线状见水,注水阶段见水时间主要受井深影响。多井缝洞单元水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类型可以分为缓慢上升型、阶梯式上升型和暴性水淹型,其主要受油井钻遇储集体类型及配位数影响:油井钻遇溶洞时,随配位数升高,含水率上升速度减慢;油井钻遇裂缝时,随配位数升高,含水率呈阶梯式变化。
侯吉瑞李海波姜瑜罗旻郑泽宇张丽苑登御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底水锥进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视化物理模型底水驱替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非均质严重,流体流动规律复杂。本文结合油藏实际地层条件,利用天然露头岩心设计并制作出可视化裂缝网络模型和裂缝溶洞模型。考察了不同底水压力梯度下各种模型见水特征。分析了不同模型中剩余油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裂缝网络模型无水采油期短,油井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很快。与裂缝网络模型相比,裂缝溶洞模型的无水采油期较长。此外,两种模型中的剩余油也存在较大差别。裂缝网络模型中的剩余油以水平裂缝中未波及油为主,而裂缝溶洞模型剩余油则以阁楼油和绕流油为主。
丁观世侯吉瑞李巍张钧溢郑自刚
关键词:物理模型碳酸盐岩剩余油可视化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CO_2单井吞吐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7年
为明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CO_2单井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设计并制作了模拟缝洞型油藏具有不同吞吐位置的吞吐岩心装置,分析具有强底水能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同吞吐位置的CO_2吞吐生产动态特征,以及生产压差、CO_2注入量和吞吐周期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部位置更适合注气吞吐,吞吐阶段采出程度为6.15%,换油率为0.887 mL/mL,中部位置注CO_2可以向上、下2个方向扩散溶解,有效地扩大了波及体积。CO_2吞吐时存在一个合理的生产压差,确定了合理生产压差也就决定了合理的注入量,最终决定了最高采出程度;整个吞吐过程中,第2个周期原油总采出程度最高,前4个周期吞吐产出油量占总产油量的57%,为吞吐的主要产油阶段。
苏伟苏伟侯吉瑞席园园赵腾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可视化研究被引量:31
2014年
为了探索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宏观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开采剩余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存在于高部位溶洞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底水驱后氮气驱与氮气泡沫驱可分别提高采收率30.44%和39.10%;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是通过氮气与原油的重力分异作用顶替阁楼油,但氮气的高流度同时也使得氮气驱易发生气窜;氮气泡沫驱则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基础上,通过泡沫对气体的流度控制和阻力效应,抑制气窜,进一步扩大气体的波及体积,同时,氮气泡沫驱具有更高的洗油效率,从而得到比氮气驱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李海波侯吉瑞李巍苑登御李巍姜瑜苑玉静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后剩余油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采后,仍残留有大量阁楼油、绕流油。利用氮气密度小,重力分异作用显著等特点将部分剩余油驱出,充分认识气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对优化气驱设计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制作物理可视化模型进行气驱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缝洞型油藏气驱后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氮气驱能有效地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仍有部分残留油,如因气体气窜、底水能量不足而残留溶洞中部的窜流油,因气体洗油效率低而残留在裂缝中的油膜和小油段塞等;同时,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人为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影响。研究成果为注气提高水驱后剩余油开采以及气驱后再次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认为采用水气交替等不稳定注气方式、复杂区域注气以及适中的注入速度可提高气驱效果,也认识到了溶洞形状、缝洞分布等客观因素应作为后续深化研究的重点。
郑泽宇朱倘仟侯吉瑞罗旻高扬吴秀美屈鸣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剩余油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CO_2注入方式及部位优化被引量:12
2017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渗流空间,连通方式复杂,非均质性强。CO_2吞吐及CO_2驱替可通过补充地层能量及溶解降粘作用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根据现场地质资料,设计并制作室内三维仿真物理模型以模拟典型缝洞油藏单元,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O_2吞吐及CO_2驱替过程,分析生产动态,考察高、低部位井CO_2吞吐的增产效果,并对比高、低部位井CO_2吞吐与驱替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底水与次生气顶间的相互作用及井位优势,高部位井CO_2吞吐比低部位井CO_2吞吐采收率高16.09%;利用吞吐与驱替过程中不同的气体控制范围,高、低部位井CO_2吞吐采收率比CO_2驱替采收率分别高8.07%和5.01%,CO_2吞吐效果优于CO_2驱替效果。
赵凤兰席园园侯吉瑞王建斐苏伟赵腾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CO2吞吐采收率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5年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地层能量衰竭明显,氮气驱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并增强采出能力;但只有合适的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方式等才能使氮气驱达到最好的驱替效果。利用地质构造和生产动态资料建立缝洞型油藏的二维可视化地层仿真剖面模型,在室内底水能量不足时,进行了氮气驱注入速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方式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注入速度对波及范围和气窜控制有较大的影响,过大过小都会使最终采收率偏低;氮气驱注入时机的早晚影响水驱效果,进而影响采收率,注入时机过早水驱效果差,注入时机过晚气驱效果差;连续氮气驱、氮气—水交替、氮气—活性水交替等注入方式可以将采收率从20%分别提高到47.09%,60.08%和61.45%。
侯吉瑞张丽李海波李巍苑登御苑玉静郑泽宇罗旻
关键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氮气驱采收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EOR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非均质性极强,针对此类油藏,注气吞吐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开发效果,设计并制作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吞吐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从换油率、产气速率、产气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4种吞吐介质(CO_2、N_2、先注CO_2后注N_2、先注N_2后注CO_2)的吞吐效果,分析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最低换油率的N_2吞吐也能达到0.422;CO_2与N_2混合气吞吐中,CO_2溶于原油中能使其黏度降低,N_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占据缝洞高部位形成气顶,这种协同作用使得CO_2与N_2混合气吞吐效果好于单一注气吞吐;而在注气顺序上先注N_2后注CO_2吞吐效果更加明显,换油率可达0.861。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开采是一种行之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先注N_2后注CO_2混合气吞吐可获得更显著的开发效果。
苏伟侯吉瑞刘娟朱道义席园园
关键词:注气吞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