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664)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勇胜宗克清陈海红高山胡兆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玄武岩
  • 2篇微量元素
  • 2篇榴辉岩
  • 2篇辉岩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岩石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意...
  • 1篇地质样品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玄武岩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减薄
  • 1篇再循环
  • 1篇同位素
  • 1篇中生代
  • 1篇中生代玄武岩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5篇刘勇胜
  • 3篇陈海红
  • 3篇宗克清
  • 2篇高山
  • 2篇高长贵
  • 2篇胡兆初
  • 1篇胡圣虹
  • 1篇袁洪林
  • 1篇张斌辉
  • 1篇童春临

传媒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超高压榴辉岩金红石中高场强元素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LA-ICP-MS对CCSD-MH超高压榴辉岩中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原位微区微量元素组成分析.金红石中高场强元素Nb和Ta含量主要受全岩Nb、Ta和TiO2含量控制,Zr、Hf含量比较稳定基本不受全岩含量影响.粒间金红石中,同一颗粒金红石核部Zr含量系统高于边部,而边部则出现了明显的Pb和Sr富集特征.CCSD-MH榴辉岩中金红石与全岩的Nb/Ta比值呈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全岩Nb/Ta比值明显低于金红石且与全岩TiO2含量负相关,而金红石的Nb/Ta比值与全岩Nb、Ta含量和Nb/Ta比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金红石和全岩之间非完全耦合的Nb/Ta组成表明,金红石并非形成于原岩的结晶过程中而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尽管金红石是榴辉岩中Nb、Ta含量的主要载体矿物,但金红石的Nb/Ta比值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全岩的特征,而与全岩Nb、Ta和TiO2的含量有关.粒间金红石核部Zr含量所记录的温度与粒径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反映金红石中的Zr在其形成后没有封闭.粒间金红石所表现出的明显的边部富集Pb和Sr的特征,反映了后期流体活动对金红石组成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金红石中Zr在高温下的扩散作用和后期流体活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这可能是利用金红石Zr含量地质温度计计算的苏鲁-大别榴辉岩变质温度(598~827℃)偏低的主要原因.
高长贵刘勇胜宗克清陈海红胡兆初
关键词:榴辉岩金红石微量元素
ICP-MS分析用地质样品制备过程中Nb、Ta等元素的特殊化学行为被引量:8
2009年
常规PTFE对瓶亚沸蒸馏HF时,Nb、Ta等部分高场强元素提纯效果较差,甚至适得其反,暗示Nb、Ta在HF蒸馏过程中存在"挥发"作用。然而,高温、高压酸溶法溶解岩石样品时,Nb、Ta等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挥发"作用。对Nb、Ta等在高温、高压酸溶法溶样过程不同实验阶段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样品中的Al、Fe、Mg、Ca等主元素基体会影响Nb、Ta等元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稳定性。当基体元素与Ta含量比值达到1×104以上时,Nb、Ta在稀硝酸介质中可以稳定存在,Ta回收率达到100%。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HF中加入Al、Fe等基体,可以明显降低HF蒸出液中Ta浓度,增强HF中Ta等元素的提纯效果。在用于ICP-MS分析的样品化学制备过程中Nb、Ta表现出了不同的化学行为,在以稀硝酸为介质的Nb、Ta溶液中Ta的水解聚合程度和可能性远远大于Nb。因此,除了在样品提取前使样品溶液中保留足够的HF介质外,要获得准确的Nb/Ta比值应充分延长Ta的积分时间或者采用时间分辨分析信号平均值。
童春临刘勇胜胡圣虹胡兆初宗克清陈海红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高Fe/Mn比值的成因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普遍具有的高Fe/Mn比值(平均=68.6±11.5)与OIB型微量元素特征暗示高Fe/Mn比值与OIB型特征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尽管单斜辉石分离结晶作用会引起玄武岩Fe/Mn比值增加,但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汉诺坝和南缘安徽境内新生代玄武岩的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玄武岩的高Fe/Mn比值无法单独用单斜辉石分离结晶作用解释,而必须存在高Fe/Mn比值原始岩浆.橄榄岩和辉石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Fe/Mn比值与OIB型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应反映了地幔源区中存在的辉石岩组分,而不必求助于核-幔作用或高度亏损岩石圈地幔的再熔融作用.结合中国东部的岩石圈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新生代玄武岩的高Fe/Mn比值和OIB型微量元素组成之间的耦合特征应是中国东部岩石圈演化过程中广泛的岩石圈物质再循环作用的记录.
张斌辉刘勇胜高山
关键词:新生代玄武岩
华北地区中生代玄武岩高Nb/Ta值对地壳岩石再循环的直接记录被引量:12
2007年
为揭示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石圈减薄作用的深部地慢地球化学响应,对华北东部5个地区的中生代玄武岩进行了ICP-MS分析。结果表明,119~125Ma玄武岩不仅具显著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La/Yb=35~60)、岛弧玄武岩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且具高Ni(210×10^-6~510×10^-6)和Cr(510×10^-6~1400×10^-6)含量、高Mg^#(71~78),以及系统高于球粒陨石的Nb/Ta值E19.9±1.0(10),n=16];而100Ma碱锅玄武岩具有与球粒陨石(17.6)接近的Nb/Ta值E17.3±0.2(10)]。再循环地壳岩石在金红石稳定域内以榴辉岩为残余的部分熔融体+地幔橄榄岩反应,不仅使地幔岩石熔点降低、获得高Nb/Ta值及石榴子石特征,而且橄榄石向辉石的转变反应使Ni和Cr在交代地幔中的总分配系数显著降低。受熔体交代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可合理解释119~125Ma玄武岩的上述地球化学特征,玄武岩Nb/Ta值应是对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地壳物质返回地慢后熔融产生硅质熔(流)体对上覆地幔交代的直接地球化学记录。
刘勇胜高山
关键词:中生代玄武岩岩石圈减薄
CCSD主孔榴辉岩中磷灰石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CCSD-MH中一件强退变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一粗粒(~2mm×6.5mm)磷灰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线扫描剖面分析和单点分析结果共同表明该磷灰石颗粒的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不均一。总体上Na、Sr、LREE、MREE、U、Th和Pb等元素具有从中心到两侧含量逐渐降低的特征。磷灰石主体部分HREE含量均一,但和石榴石紧密相邻的边部(~400μm)HREE显著富集。Na、Sr、LREE和MREE等元素在个别区域明显具有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磷灰石最边部(<200μm)相对于核部区域显著高^(87)Sr/^(86)Sr比值。结合磷灰石中微量元素分配和扩散行为的实验研究以及磷灰石晶体化学特征,磷灰石微量元素组成变化应主要记录了磷灰石复杂的生长过程。Sr、LREE和MREE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的总体特征指示磷灰石从中心向两侧的生长过程,而局部出现的次级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则反映了磷灰石经历的多次溶解和再生长作用。HREE含量均一的磷灰石主体形成于石榴石稳定存在的超高压变质作用阶段。和石榴石紧密相邻的磷灰石边部显著富集HREE的特征则是折返过程中短时增温作用导致石榴石释放HREE和/或退变质阶段石榴石分解释放HREE共同作用的结果。磷灰石最边部显著高^(87)Sr/^(86)Sr的特征则记录了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多硅白云母的分解作用。
宗克清刘勇胜高长贵袁洪林陈海红
关键词:榴辉岩磷灰石SR同位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