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Z176)
-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江涛宋兴良连子如谭丽菊张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临沂师范学院临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被引量:2
- 2010年
- 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微型藻类与海洋细菌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型藻类是引起赤潮的主要生物,其与海洋细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藻、菌既可相 互促进生长,又可相互抑制以至于杀灭对方.这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因藻种及菌种的不同而异,并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这种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水体中的营养结构及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而探讨利用细菌防治赤潮的发生等具有指导意义.
- 连子如王江涛
- 关键词:异养细菌东海原甲藻有机碳无机磷
- 溶解有机碳在混合水中的行为研究
- 2007年
- 研究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水和黄河水所组成的混合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海水和已过滤黄河水混合时,DOC呈近似的保守性;海水与未过滤的黄河水混合时,DOC呈明显的非保守性。通过研究沉积物对DOC的解吸过程,发现沉积物在盐水中能解吸出DOC,随着盐度的增大,其解吸量也迅速增大。因此可以认为,DOC在河口区的非保守行为是DOC的絮凝和颗粒物的解吸共同作用的结果。
- 谭丽菊王江涛付强
- 不同浓度碳源下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法,在设定的不同有机碳浓度(0,27.5,275 mmol/L)和无机磷酸盐浓度(0.3,1,2μmol/L)条件下,选用天然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中肋骨条藻进行混合培养,研究菌、藻的生长情况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探讨菌、藻对无机磷的竞争关系。在外源有机物的浓度分别为27.5,275 mmol/L下,细菌前两天比生长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66/d和0.73/d,相对不加有机碳组的0.53/d明显增大,其指数生长主要在培养开始的1~2 d,而藻类则在第3天后开始指数生长。随着无机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藻密度、细菌丰度和其对磷酸盐的吸收量都有所增加。在低浓度磷下,外源碳的加入对于藻细胞吸收磷有影响;高浓度磷(>1μmol/L)下,外源碳的加入对于藻细胞吸收磷几乎没有影响。
- 连子如王江涛
- 关键词:异养细菌中肋骨条藻有机碳无机磷
- 5种海洋微藻细胞膜与细胞内脂肪酸组成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对5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分别于指数生长前期和稳定期后期,测定其脂肪酸组成。根据细胞膜上和细胞内脂肪酸极性差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脂肪酸,应用GC与GC-MS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微藻生长的不同时期,细胞内脂与细胞膜脂含量及各自的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无论是指数生长前期还是稳定期后期,胞内物质的脂肪酸含量明显要低于细胞膜组分,细胞内与细胞膜中主要组成是C16系与C18系脂肪酸。
- 孙书勤王江涛孙宝维郑宇孙铭一
- 关键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
- 腐殖酸在海水/矿物界面上的吸附行为被引量:2
- 2010年
- 用批量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在4种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和水锰矿上的吸附。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行为。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顺序为:针铁矿>水锰矿>蒙脱石>高岭石。增大盐度有利于促进吸附,但溶解有机质对吸附影响很小。腐殖酸在蒙脱石、高岭石和水锰矿3种矿物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少,而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只有当pH值高于7时才逐渐降低。腐殖酸在矿物表面上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
- 田充王江涛
- 关键词:腐殖酸矿物
- 青岛近海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被引量:2
- 2009年
- 本文于2006年8月在青岛近海的不同站位与水深采集海水样品,用于溶解有机碳的测定,通过高温催化氧化法完成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DO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46~220μmol/L,平均值为177μmol/L。DOC的水平分布大致具有东北部海域较低,西南部海域较高的趋势,其分布与陆岸排放、石油烃污染、生物活动及沉积物的释放有关。DOC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在表层和10 m层较高,在10 m层为最高,这与生物活动在表层和10 m层较强烈具有密切关系。DOC的周日变化呈现双周期型,在11:45左右和17:40左右分别出现极大值,在14:40左右和02:40左右出现最小值,DOC的周日变化不仅与生物活动有关,还与海水的涨落有关。
- 梁成菊王江涛谭丽菊
- 关键词:青岛近海DOC
- 双模板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溶液中的分子识别行为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以萘和蒽为双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通过悬浮聚合制备了双模板分子印迹微球.采用紫外光谱法分析了双模板分子印迹效应产生的机制,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印迹微球对海水中2—3环多环芳烃的吸附选择性,并以分子印迹-分散固相微萃取法分析了海水中2—3环的多环芳烃.结果表明,双模板-功能单体分子间的多位点协同作用,优化了分子印迹材料的印迹孔穴,提高了双模板分子印迹微球的分子识别能力;所制备的双模板分子印迹材料使用3次后其选择识别性能未显著降低,显示出其富集与分离海水样品中2—3环多环芳烃的良好前景.
- 宋兴良连子如王江涛
- 关键词:多环芳烃
- 加速溶剂萃取-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中六六六残留量被引量:6
- 2010年
- 在所提出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中六六六(BHC)残留量的方法中,样品(例如海兔、哈蜊)的生物组织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及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两种方法同步进行前处理,用二氯甲烷-丙酮(1+1)混合溶剂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这一前处理方法达到了被测组分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联合在一步中完成。分析中采用DB-5MS毛细管色谱柱作为分离柱,质谱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正离子选择离子监测模式。-δBHC质量浓度在2.0 mg·L^-1以内与其峰面积值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测定下限(10S/N)为0.61μg·kg^-1。分别在3个浓度水平上对方法进行日内(1天内)和日间(5天内)的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测得回收率在87.3%-97.8%,相对标准偏差(n=5)在0.5%-5.2%(日内)和6.3%-13.1%(日间)之间。
- 宋兴良王江涛
-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法加速溶剂萃取海洋生物
- 多环芳烃蒽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方法,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能以高浓度蒽为唯一碳源且生长良好的优势菌,经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检验初步鉴定此菌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根据GC/MS方法测定了蒽的含量,经过5 d的优势菌培养对初始浓度为50 mg/L蒽的降解率可达77.6%。在萘、蒽和菲的混合物浓度分别为15 mg/L的情况下,该菌对菲的降解效率明显低于对蒽的降解效率,表现出对多环芳烃的酶降解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经对萃取中间代谢产物的质谱分析表明降解蒽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有phthalic acid diisobutyl ester(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9,10-anthracenedione(9,10-蒽醌)和dibutyl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说明它可能通过邻苯二甲酸途径来降解蒽。
- 宋兴良王江涛张哲
- 关键词: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
- 利用F_v/F_m检测锥状施克里普藻N和P限制的局限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测定缺N和缺P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在分别添加充足的NO3-N、PO4-P后,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变化,来检验Fv/Fm能否用来检测锥状施克里普藻N、P限制的情况。实验表明,锥状施克里普藻分别在不加N、P元素的f/2-Si培养基培养过程中,缺N组叶绿素a(Chla)浓度先升高,在原培养液N耗尽后快速下降;缺P组Chla开始时升高,在原培养液P耗尽后缓慢下降。两组藻液Fv/Fm比值保持相对稳定,短时间内未见明显降低。当分别向藻液中重新添加充足的N和P后,缺N组藻液添加N后Chla浓度48h内明显上升,缺P组藻液添加P后Chla浓度48h内没有明显变化,两种培养液中Fv/Fm均未见明显升高。结果证明,利用Fv/Fm不能够快速检测锥状施克里普藻N、P限制的情况,该法在检测浮游植物营养盐胁迫时具有局限性。
- 齐红菊王江涛王昭玉
- 关键词:FV/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