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KS064)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东建王锦刚张晓峰刘俐莉雷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主义
  • 7篇马克思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大...
  • 3篇政治
  • 2篇大众化
  • 2篇政治传播
  • 2篇政治修辞
  • 2篇唯物
  • 2篇唯物史观
  • 2篇文艺
  • 2篇马克思主义传...
  • 1篇大众化研究
  • 1篇当代中国马克...
  • 1篇当代中国马克...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延安文艺
  • 1篇政治功能
  • 1篇政治文化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机构

  • 1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3篇刘东建
  • 2篇张晓峰
  • 2篇王锦刚
  • 1篇张露璐
  • 1篇马寅桂
  • 1篇张静敏
  • 1篇雷扬
  • 1篇刘俐莉
  • 1篇李淑文
  • 1篇石亮

传媒

  • 4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青年记者
  • 1篇长江论坛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塑“红色经典”的政治传播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明确提出了文学的政治功能。之后一直到“文革”结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大陆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与政治密切相关,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的小说建构,构成了文学创作的主体。
刘东建刘俐莉
关键词:政治功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
政治修辞与微博政治文化传播力的提升被引量:1
2013年
互联网进入“微博时代”,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愈益深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造着政治文化传播的基本方式。其中,微博中的政治修辞是构建特色鲜明的政治文化话语范式,提升政治文化传播力,促进互联网新秩序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政治文化传播的微博入手,分析微博政治文化传播的特征,探讨政治修辞在微博政治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助力微博政治文化传播力的提升.
刘东建马寅桂
关键词:文化传播力政治修辞社会政治文化话语
民间舆论场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政治修辞逻辑——以搜狐、新浪、腾讯和网易四大门户网站报道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民间舆论场中四大门户网站于2013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专题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景设置、定义和论证等层面考察其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政治修辞要素,探索民间舆论场中政治修辞的一般逻辑规律:四大门户网站的政治修辞能力同主流媒体相比有较大区别;民间舆论场体现了较强的互动性;政治修辞主题和情景设置有较强的"人本"倾向;政治修辞的论证逻辑及其严谨度有待提高。
刘东建雷扬
关键词:门户网站政治修辞
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年未有的转型期,社会转型中有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具有核心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政治环境、传播观念、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内容亦将进行二系列的转型。
张晓峰
关键词: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
“共识”下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的历史与逻辑
2015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的内容的选择是由当时"救亡图存"的最高社会需要决定的,社会需要逐步形成了影响中国命运的社会共识。社会共识的逻辑是:首先人们认识到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社会发展是有方向性的,在当前世界主要有两条发展道路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是竞争法则。在这样的社会共识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和广大中国民众的代表——先进的知识分子分别选择性地输入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社会主义思潮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恰恰被作为这些思想的最高成果输入中国。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表明,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奠定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王锦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
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经验被引量:2
2011年
在传播学视域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艺大众化的交织融合不是偶然的。政治传播与文艺传播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而且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政治传播与文艺传播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政治传播文艺化"、"文艺传播政治化"的双重经验启示党必须反映时代精神、结合时代主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王锦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治传播文艺传播
网络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在传播过程的五个方面(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中国互联网络的兴起和运用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
张静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理论创新
2014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石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消亡
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始于五四时期,是以唯物史观为起点,逐步向辩证唯物论扩展,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本文只是探讨了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传播内容、传播特点及传播历史局限性。
李淑文
关键词:唯物史观
传播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综述与前瞻
在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借鉴传播学的新视角,学术界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的内涵、载体、受众...
张露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