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52)

作品数:103 被引量:937H指数:19
相关作者:延军平张立伟杜继稳董婕王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气象局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科技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29篇经济管理
  • 14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4篇气候
  • 29篇气候变化
  • 14篇气温
  • 13篇城市
  • 11篇灾害
  • 8篇秦岭南北
  • 8篇旱涝
  • 7篇旅游
  • 6篇生态
  • 6篇涝灾
  • 6篇降水
  • 6篇旱涝灾害
  • 5篇气候生产力
  • 4篇地下水
  • 4篇南水北调
  • 4篇南水北调中线
  • 4篇变暖
  • 3篇适应度
  • 3篇能值
  • 3篇能值分析

机构

  • 100篇陕西师范大学
  • 11篇陕西省气象局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西安文理学院
  • 2篇西安工程大学
  • 2篇河南省气候中...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陕西省农业遥...
  • 1篇邹平县气象局

作者

  • 63篇延军平
  • 12篇张立伟
  • 11篇杜继稳
  • 10篇董婕
  • 10篇王晓峰
  • 8篇师谦友
  • 7篇陈瑛
  • 7篇苏坤慧
  • 7篇白晶
  • 7篇严艳
  • 6篇王晓喆
  • 6篇张晖
  • 6篇马琪
  • 5篇杨谨菲
  • 5篇王新华
  • 4篇任志艳
  • 4篇赵璐
  • 4篇王伟平
  • 4篇闫军辉
  • 4篇王娟

传媒

  • 17篇干旱区资源与...
  • 10篇江西农业学报
  • 9篇资源开发与市...
  • 5篇曲阜师范大学...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灾害学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统计与决策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地理科学
  • 2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宁夏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13
  • 12篇2012
  • 31篇2011
  • 34篇2010
  • 23篇2009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咸阳市气候干燥度与地下水变化趋势分析
2010年
依据咸阳市1986-2008年地下水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咸阳市的气候干燥度和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咸阳市各分区地下水位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到2010、2011年泾河两岸黄土高原区地下水位将比2008年分别下降0.6m和0.9m;黄土台原区降低0.52m和0.81m;河流阶地区降低1m和1.3m;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影响。(2)在1961-2009年间,咸阳市气候呈明显的变干趋势,且在1985年发生这种变干趋势的突变,影响着地下水位的变化。deMartonne气候干燥度和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关系,即气候越干燥地下水水位就越低。结果显示咸阳市地下水系统长期得不到补给恢复,希望受到重视。
张立伟延军平
关键词:地下水
基于感知视角景区外扩区域居民类型划分──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大峡谷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类型的划分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景区外扩区域居民的研究却很少。以金丝峡旅游景区外扩区域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济利益因素是景区外扩区域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利用聚类分析结果将景区外扩区域居民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政策性建议。
严艳王晓庆陆邦柱
关键词:聚类分析
陕西秦岭旅游景区认知与选择偏好研究——基于客源群体差异的视角被引量:2
2010年
在大尺度区域旅游规划兴起背景下,本研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基于客源群体差异角度,运用认知度和偏好度等值线图对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和选择偏好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成熟型和稳定型旅游景区形成认高知度聚集区,成长型和开发型旅游景区形成低认知度分散区;②旅游景区选择偏好形成聚集区和辐射区,数量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旅游景区空间显示偏好与交通通达性密切相关;③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度和选择偏好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形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偏好和出游倾向。
田祥利宋保平延军平
关键词:KRIGING方法选择偏好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的陕南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以陕南28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社会生活为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建立了陕南县域城镇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运用spss17.0和ArcGIS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从空间尺度对陕南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南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发展不均一.针对研究结果,从环境优先,扶持特色城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加快陕南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有利于陕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王晓欢王晓峰张晖常俊杰
关键词:熵权法县域
秦岭南北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45
2011年
依据1960~2009年秦岭南北地区60个气象站数据,主要应用M-K突变检验、kriging插值法对秦岭南北地区近50 a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年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关系为陕南<关中<全国、关中<全国<陕南、陕南≈关中<全国。②秦岭南北地区年均气温突变年份均为1997年,晚于全国;年极端最高温度突变都不显著,年极端最低气温的突变年份都为1978年。③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沿纬向分布;极端最高气温为东高西低,呈经向分布。
张立伟宋春英延军平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温秦岭南北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自然环境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HP决策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地区自然环境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经过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验证,最终得出该地区自然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对中线水源区的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
赵璐王晓峰王纪红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模糊综合评判环境评价
河南省境内淮河南北气候变化的小麦适应度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适应度是气候变化下适应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价方法,并对淮河南北的小麦适应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并非淮河干流区,而是由原位置北移约300 km处的最大支流地带,冬小麦的适应度空间变化大致围绕该分界线呈经向分布。淮河分界线以南地域适应度为62.57%,高于以北地域的56.81%,研究结果表明,欲达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距离完全适应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人为调控,且北部相比较南部其调控压力更大。在年际变化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气候的突变,各地小麦温度适应度骤增,水分适应度骤减,之后随着气候的日趋稳定,各气候要素的适应度不断上升,但在21世纪初上升速度下降,甚至有降低趋势,表明气候变暖的环境对小麦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
苏坤慧延军平白晶张立伟王晓喆李建山田青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度小麦北移
空间布局理论下的我国休闲农业推进范式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Internet搜索、专家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分析和策略研究;应用城市经济学、综合区划、环城游憩带三大空间布局理论进行休闲农业推进范式研究.从理论层面提出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县区引领、村镇提升、农庄优化、农家转型、产业融合和园区带动"六大范式",并界定其内涵,确定其推进目标;从实践层面提出推进范式培育提升的具体策略.
刘艳艳王晓峰
关键词:休闲农业
厄尔尼诺对秦岭南北降水影响及致灾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根据1955—2007年秦岭南北59个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对秦岭南北降水的影响,比较秦岭南北降水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及致灾效应.研究表明:秦岭南北降水对厄尔尼诺现象响应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幅度有别;厄尔尼诺年秦岭以北(岭北)降水减少幅度大于秦岭以南(岭南),而厄尔尼诺次年岭南降水增加量大于岭北;秦岭分界作用明显,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降水差值越来越大,厄尔尼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差距.
闫军辉延军平曹小星
关键词:厄尔尼诺降水变化秦岭南北
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1971~2009年期间发生的El Nino/La Nina事件和许昌市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71年以来许昌气温、降水、旱涝灾害与El Nino/La Nina事件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El Nino/La Nina事件对许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许昌市39年来温度和降水均有升高的趋势;厄尔尼诺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1℃,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34mm,厄尔尼诺次年降水增加,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35.3mm;拉尼娜年气温上升且波动较大,拉尼娜发生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高0.3℃,拉尼娜年降水量多于正常年份2.3mm,拉尼娜次年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15.5mm;从气温来讲,拉尼娜年许昌气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厄尔尼诺年气温的上升幅度。从降水量上来讲,厄尔尼诺年对许昌降水量的影响度要大于拉尼娜年对降水的影响度。El/La事件对许昌市旱涝灾害影响显著,拉尼娜年发生大涝灾害的几率较大。
王晓喆延军平李长献
关键词:气候旱涝灾害影响度灾害影响气温上升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