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5-1010)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6
相关作者: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陈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10篇造血
  • 10篇造血干
  • 10篇造血干细胞
  • 10篇干细胞
  • 7篇造血干细胞移...
  • 7篇干细胞移植
  • 5篇移植后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植物抗宿主病
  • 4篇抗宿主病
  • 3篇异基因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侵袭性
  • 3篇基因
  • 2篇血液
  • 2篇血液肿瘤
  • 2篇侵袭性真菌
  • 2篇肿瘤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14篇黄晓军
  • 10篇刘开彦
  • 10篇刘代红
  • 10篇许兰平
  • 8篇陈欢
  • 6篇陈育红
  • 5篇韩伟
  • 5篇张晓辉
  • 4篇赵婷
  • 4篇赵翔宇
  • 3篇王昱
  • 3篇常英军
  • 2篇冯茹
  • 2篇罗小华
  • 2篇霍明瑞
  • 2篇纪宇
  • 2篇赵晓甦
  • 1篇卢锡京
  • 1篇王景枝
  • 1篇鲍立

传媒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单独胃肠道受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发生单独累及胃肠道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allo-HSCT治疗的307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单独胃肠道受累的aGVHD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307例患者中174例(56.7%)发生aGVHD,其中单独累及胃肠道的38例,占21.8%.单独累及胃肠道的aGVHD的发生与受者性别、年龄、供受者性别关系、供受者血型关系、基础疾病诊断及回输的单个核细胞均无关;但与移植类型相关,亲缘全相合组发生率高于亲缘不合组及非血缘组.单独累及胃肠道的aGVHD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或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仅有2例死于aGVHD未控制合并感染,总有效率达94.7%;发生Ⅱ~Ⅳ度aGVHD但非单独累及胃肠道的患者抗aGVHD治疗总有效率为8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单独累及胃肠道的aGVHD中有12例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均有效.结论 HSCT后单纯累及胃肠道的aGVHD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在亲缘全相合组高于亲缘不全相合组及非血缘组,单独累及胃肠道的aGVHD对抗aGVHD治疗效果好,可能与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疗效较好有关.
冯茹刘代红许兰平陈欢张晓辉韩伟赵婷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
rhG-CSF对骨髓采集物中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骨髓采集物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态骨髓(SS-BM)和rhG-CSF预激的骨髓(G-BM)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记忆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CD54、CD62L和CD11a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应用后骨髓采集物中CD4+、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记忆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49d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但在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的变化;CD54在CD4+及其记忆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CD62L在CD4+、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CD11a在CD4+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rhG-CSF部分下调骨髓中CD4+、CD8+以及相应的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
霍明瑞常英军赵翔宇罗小华黄晓军
关键词:黏附分子记忆T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研究定量监测血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DNA水平指导的抗病毒抢先治疗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之间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发生CMV肺炎的22例患者,总结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评价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750例allo-HSCT患者中共22例发生24例次CMV肺炎(2.9%),发病中位时间为+51d(+30~180 d),16例(72.7%)患者在发病前后出现CMV血症,6例患者血浆CMV-PCR持续阴性。23例次患者胸部CT上出现间质性改变(如弥漫的磨玻璃影、多发斑片影等)。治疗上抗病毒药物联合皮质激素疗效较好,CMV肺炎总体治愈率为83.3%。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患者及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CMV肺炎的不良预后因素(P=0.034,P=0.023)。结论:通过定量PCR监测CMV-DNA水平,尽早诊断并给予适当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CMV肺炎患者的预后。
赵晓甦刘代红许兰平陈欢陈育红张晓辉韩伟王昱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
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allo—HSCT)后影响造血重建的因素。方法157例接受allo—HSCT的血液病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物CD34^+细胞、T细胞亚群,并分析供受者年龄、病程、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合以及移植物中有核细胞、淋巴细胞、CD3^+、CD4^+、CD8^+、CD34^+细胞等因素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影响。结果15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的中位植入时间为15(11~25)d,血小板的中位植入时间是12(7~78)d。单因素分析表明移植物来源(P=0.049)和移植物中CD三细胞数量(P=0.001)是影响中性粒细胞植入的因素;从诊断到接受allo-HSCT的时间(P=0.043)和移植物中CD五细胞数(P〈0.001)是影响血小板植入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CD三细胞是中性粒细胞(RR:1.222,95%CI:1.063—1.405,P=0.005)和血小板(RR:1.228,95%CI:1.090~1.382,P=0.001)植入的影响因素,病程有影响血小板植入的趋势(RR:1.000,95%CI:0.999~1.000,P=0.065)。以移植物中CD三细胞的中位数为界,输入CD三数量〉2.45×10^6/kg的78例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的时间分别为14.5d和11d显著快于CD五细胞数量≤2.45×10^6/kg的79例患者(16d和14d)(P值分别为0.021、0.010)。结论移植物中CD34^+细胞是同胞HLA相合骨髓和allo—HSCT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影响因素,病程也是血小板植入的一个影响因素。
常英军刘代红许兰平刘开彦陈育红陈欢赵翔宇黄晓军
关键词:CD34^+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的单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缺乏(粒缺)期间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经验性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784例HSCT在粒缺期发热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84例HSCT患者中441例在粒缺期间出现发热,确定为血流感染者75例,在所有患者中发病率为9.6%(75/784),在粒缺发热患者中发病率为17.0%(75/441).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株占6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80.9%(38/47),除1株鲍曼不动杆菌外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G+菌株占3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50.0%,除1株鹑鸡肠球菌外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菌株占5.5%,均为念珠菌属.HSCT患者在粒缺期血流感染的病死率为6.7%.结论 我院骨髓移植病房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G+菌和真菌.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药物分别是前两者治疗的首选.
韩婷婷黄晓军刘开彦刘代红陈欢韩伟张晓辉王昱陈育红王峰蓉赵婷陈瑶许兰平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血流感染病原菌
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不合非体外去除T细胞移植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供、受者之间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配体不合在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对具有HLA—B位点及C位点配型资料的94例HLA不合行HSC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KIR配体不合[2.833(1.286—6.241),P=0.01]和移植物中T细胞的数量[3.059(1.292—7.246)×10^8/kg,P=0.011]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接受大量T细胞组的患者(〉1.48×10^8/kg)中,具有KIR配体不合的患者a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乏KIR配体不合的患者(100%对63.3%,P=0.036);KIR配体不合明显增加了HLA-C不合组患者aGVHD的发生率(80.0%对57.4%,P=0.056);KIR配体不合还明显增加了标危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50.0%对7.6%,P=0.005),从而降低了标危患者的总体生存率(50.0%对88.4%,P=0.014)。结论KIR配体不合是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HSCT的不良预后因素,对于供者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赵翔宇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
关键词:HLA抗原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念珠菌定植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了解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定植情况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117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普通血液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114例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粪、尿、口咽部混合唾液真菌培养,对临床怀疑IFI者进行血、痰或无菌体液真菌培养检查。结果114例患者中46例分离到165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78.8%,其他为21.2%。38例患者出现定植,定植率为33.3%,主要为白念珠菌,占76.3%。对所有患者进行真菌定植及IFI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与患者体内真菌定植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念珠菌菌落定植、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血液系统恶性病患者IF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是IFI的惟一危险因素(P=0.01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念珠菌定植率高,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居首位;白细胞〈0.5×10^9/L持续〉10d是IFI的危险因素。
赖悦云鲍立卢锡京路瑾余进李若瑜黄晓军
关键词:真菌病血液肿瘤
HLA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评价HLA配型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1月采用allo—HSCT治疗SAA患者20例,其中同胞相合移植17例,非血缘关系移植3例。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Cy)50mg·kg^-1·d^-1 4d加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2.5mg·kg^-1·d^-1或20mg·kg^-1·d^-1。4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为经典的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同胞供者采集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非血缘供者单纯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7.89(4.00—14.21)×10^8/kg,所有患者均获供者造血重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4(11~20)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2(8~108)d。但1例患者发生晚期排斥,行另一供者二次移植后植活。21例次移植后共发生6例次急性GVHD(Ⅰ度3例,Ⅱ度皮肤3例),发生率16%。19例生存期〉100d的患者中有7例发生慢性GVHD,其中4例为局限型,3例为广泛型。截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中位18(2.0~106.8)个月的随访,共有17例患者无病生存,总生存率为82.5%。结论采用Cy+ATG的预处理方案对SAA患者进行HLA配型相合HSCT,植活率高,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陈育红许兰平陈欢刘代红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排斥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界值初探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BG)浓度检测对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的意义并确定其界值。方法按我国IFI的诊断标准,采用Glucatell试剂盒对HSCT后拟诊IFI的36例患者血清标本(每周采血2次)进行BG浓度的检测(G实验)。根据临床回顾性诊断标准定义阳性和阴性病例,按不同G试验阳性标准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最终确定G试验在我国HSCT后患者IFI诊断的界值。结果按试验中所得的单次结果≥80ng/L或连续两次结果≥60ng/L作为界值,得出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81.0%、81.8%、89.5%和69.2%(P=0.002),并以此作为G试验在我国HSCT后IFI诊断的界值。结论G试验在我国HSCT患者IFI诊断的界值与国外基本相同,是一种早期诊断IFI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纪宇黄晓军
关键词:侵袭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以多发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相关的多发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1月进行allo—HSCT治疗的138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100d后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中或大量的多浆膜腔积液且排除感染、肿瘤复发、药物等因素导致的患者进行详细研究。结果1385例患者中有911例患者诊断为cGVHD,其中局限型327例(35.8%),广泛型198例(21.7%)。28例患者出现浆膜腔积液,感染导致的9例,低蛋白血症或肝硬化所致单纯腹腔积液6例;特发性或药物损害导致的单纯少量心包积液7例,复发所致2例。最终有4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这4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接受了同胞相合移植。积液多为漏出液或介于渗漏之间,往往迁延反复,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cGVHD。小剂量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目前均长期生存。结论移植中晚期后的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多浆膜腔积液可以是cGVHD的一种少见表现形式。
陈育红许兰平陈欢刘代红王景枝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浆膜腔积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