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3052)
- 作品数:5 被引量:118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辉唐勇吕正航陈剑锋任宝琴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阿尔泰造山带伟晶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8
- 2011年
- 利用LA-ICPMS技术对阿尔泰造山带19条伟晶岩脉中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阿尔泰伟晶岩可划分为4个主要形成时期:加里东期,形成年龄约476 Ma;海西晚期,形成年龄约260~280 Ma;印支期,形成年龄主要分布在205~250Ma;燕山期,形成年龄主要分布在180~200 Ma范围。其中以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为主,形成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的背景。另外,阿尔泰地区分布有大量稀有金属伟晶岩,综合前人和本文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期。
- 任宝琴张辉唐勇吕正航
-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伟晶岩
- 800MPa下泥质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残留相及熔体相REE地球化学特征
- 2010年
- 利用JL-3600t压机实验研究了800MPa、不同温度条件下泥质岩部分熔融过程,利用EMPA和LA-ICPMS分别测定了熔体相和残留相中主要化学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包括REE)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泥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25%)形成的熔体中REE含量分布于308.8~3565μg/g较大范围内,显示较大的不均匀性,其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显示弱的M型REE"四分组效应",而残留相矿物石榴子石中REE含量变化于167.5~1008μg/g范围,也显示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其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显示明显的W型REE"四分组效应",尤以第一段La-Nd最为显著;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30%),其形成的熔体中REE集中在523.2~1130μg/g范围,残留相石榴子石中REE集中在288.6~512.7μg/g范围,均显示相对均匀;熔体相和残留相石榴子石矿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不发育REE"四分组效应"。实验前后Cl质量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实验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岩浆挥发分相。上述特征表明S型花岗岩中的REE"四分组效应"现象很可能与泥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具有成因联系。
- 张锦煦张辉管申进唐勇吕正航
- 关键词:泥质岩部分熔融
- 不同成因锆石阴极发光及微量元素特征:以新疆阿尔泰地区花岗岩和伟晶岩为例被引量:22
- 2012年
- 新疆阿勒泰可可托海地区出露大量花岗岩和伟晶岩脉,利用阴极发光显微照相(CL)、电子探针背散射(BSE)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观察和分析岩石中锆石的内部结构、稀土元素及Th,U含量后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锆石具振荡环带和强烈的阴极发光特征,Th/U比值较高(Th/U=0.16~0.99),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具较大的Ce正异常,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伟晶岩(KP-08-11)锆石为热液锆石,不具振荡环带和阴极发光,具低的Th/U比值(0.01~0.13),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较花岗岩锆石高一个数量级,Ce的正异常相对较低。伟晶岩(KP3-08-1)锆石为变质重结晶锆石,Th/U比值分布范围较广(0.01~0.78),强烈亏损稀土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存在显著的"REE四分组效应"。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伟晶岩(KP-08-11)锆石可能结晶自富U贫Th的残余岩浆流体,而伟晶岩(KP3-08-1)的锆石经历了蜕晶质化和变质重结晶作用,但依然保持了共存伟晶岩熔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 唐勇张辉吕正航
- 关键词:锆石稀土元素伟晶岩
- 石英晶格中微量元素组成对成岩成矿作用的示踪意义被引量:21
- 2011年
- 相对其它造岩矿物,石英因其成分和结构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携带"有更多的成岩成矿信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下石英晶格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明显差异,造成岩浆-热液演化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石英结构及其晶格中微量元素种类、含量显著不同。因此,利用阴极发光和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对石英的结构以及晶格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总结影响微量元素通过类质同象形式进入石英晶格的因素,找出特定环境下灵敏度高的元素或元素组合,可以对不同来源的石英进行源区示踪,并可获取成岩成矿中有用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此外,石英晶格中的Al,Ti含量与石英形成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作为地质温度计而广泛应用。
- 陈剑锋张辉
- 关键词:微量元素成岩成矿阴极发光地质温度计
- 1kbar、800℃下REE在富磷过铝质熔体/流体相间分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利用"RQV-快速内冷淬火"(或称之为"外加热冷封式")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1kbar、800℃条件下12个REE+Y在富磷过铝质熔体/含水流体相间的分配,并利用EMP、LA-ICPMS和ICP-MS分析技术分别测定了实验初始物、实验产物玻璃中主要化学组成以及熔体相和流体相中REE含量。实验结果表明,REE元素(La,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在(0.1~19.9)×10-4范围,DfYluid/melt在(0.2~7.8)×10-4范围,指示REE和Y强烈趋向于在熔体中富集。REE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与体系中P2O5含量变化呈近抛物线状分布,其最大值对应于残余熔体中w(P2O5)为1.44%处。REE在流体/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fluid/melt)随REE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逐渐降低,构成右倾的平滑曲线,总体上显示出DLREE>DMREE>DHREE的趋势。Y与Ho在流体/熔体相间分配系数的比值(DY/DHo)约为1(0.91~1.28),不随体系中P2O5变化而变化的特征。上述特征表明熔体-流体作用不会导致Y-Ho及REE间的分异,因此,可推断熔体-流体作用过程不可能是过铝质岩浆体系中产生稀土"四重效应"机制。
- 张辉唐勇刘丛强陈剑锋
- 关键词:高温高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