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1900)
- 作品数:25 被引量:221H指数:11
- 相关作者:彭华欧阳杰齐德利朱诚闫罗彬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开放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概算——粤北坪石红层盆地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丹霞地貌的中生代优势以及陆相沉积特征是中国的特色也具有世界代表性。通过对中生代主要出露红层盆地室内计算机空间叠置分析,利用大量的野外现场调研检验等手段,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红层面积。其中,中侏罗世3个红盆面积45.16×10~4km^2,中、晚侏罗世28个红盆面积149.17×10~4,早白垩世17个红盆面积55.97×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10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135.73×10~4km^2。通过对实地测量及对比分析,发现红层盆地建造发育成丹霞地貌的贡献率为6.5%左右。可计算中、晚侏罗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为9.7×10~4km^2,早白垩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3.6×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8.8×10~4km^2,这样统计中国丹霞地貌的总面积为29×10~4km^2。这一数字因丹霞地貌自身发育的阶段性会出现偏差,考虑气候-构造-地貌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典型丹霞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将达到一个平衡,基本稳定在20×10~4km^2左右,这就是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数据。
- 齐德利颜明闫丹李炳元
- 关键词:丹霞地貌红层盆地
- 丹霞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生态保护红线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丹霞山核心区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经纬度数据,利用ArcGIS10.5的空间分析模块,在分辨率为1 m的DEM数据上叠加,分析丹霞山丹霞梧桐空间分布的坡度、坡向的微地貌环境特征。实地调查表明(2017年12月底),在丹霞山已开发核心区丹霞梧桐数量不足千株,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100~300 m、坡度大于30°的北西坡和南东坡、有垂直节理或水平层理发育、土壤相对比较贫瘠的崖壁地带。建议在目前丹霞山核心区已发现的怪面石、金龟朝圣、龙角山、锦石岩、双喜台、龙王泉-韶音亭6处丹霞梧桐分布集中的地带,划定丹霞山丹霞梧桐生态保护红线,以便进行重点监测、保护和研究。
- 欧阳杰
- 地质公园景区科普旅游对提升国民素质的作用研究——以广东丹霞山为例
- 2018年
- 本文以广东丹霞山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国民素质理论探讨地质公园景区的科普旅游对提升国民素质的作用。主要分析了丹霞山地质公园所具有的科普教育资源,对人们科技与文化知识、思想素质、认知能力和求是意识、民族和爱国主义意识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 张安新欧阳杰林丹琪
- 关键词:丹霞山科普旅游地质公园丹霞地貌
- 丹霞山长老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数据采集与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使用固定翼无人机航测丹霞山核心区长老峰游览区(航测区面积4.25 km^2)获得高精度影像数据638张,用Photoscan软件拼接正射影像地图及DEM数据生产。在ArcGIS10.5软件中将正射影像图批量分割成470幅图(长和宽为100 m×100 m,比例尺为1︰1000),在分割后的地图上目测识别并定位珍稀物种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 H.H.Hsue&H.S.Kiu),共获取航测区内1515株丹霞梧桐及其位置数据,构建地理数据库。利用ArcGIS10.5的空间分析模块,将DEM数据转换成坡度和坡向数据,叠加1515株丹霞梧桐点位置数据与DEM数据、坡度和坡向数据后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航测区内有71.2%的丹霞梧桐(1078株)分布在海拔210±90 m的范围内。有68.3%(1033株)的丹霞梧桐分布在坡度>15°的丹霞崖壁地带,与实地观察的事实相吻合。虽然,在航测区长老峰的各个坡向上都可以实地观察丹霞梧桐的分布,但定量统计表明,在南东(295株)、南(276株)、南西(244株)3个坡向上分布相对集中,占总数的53.8%(815株),这也与实地观察到的丹霞梧桐属于喜光照的向阳植物一致。小区域范围内珍稀物种的数据采集与空间分析,是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还可以为较大区域范围内丹霞梧桐生态保护红线更准确的落地提供参考和依据。
- 欧阳杰欧阳杰罗晓莹罗晓莹段一男段一男陈再雄
- 中国南方湿润区“荒漠化”问题讨论被引量:7
- 2015年
-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推进荒漠化研究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荒漠化内涵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认为除了人为干扰叠加气候性干旱作用导致的荒漠化之外,南方湿润区因水土流失叠加物理性干旱作用导致的极端土地退化也是一种荒漠化,并从物质基础、气候条件、影响因子、形成营力、核心作用和地表过程方面进行比较,最后以南方红层区特殊的"红层荒漠化"为案例,利用实地调查和TM影像的植被覆盖度指标VFC对1992-2013年红层土地退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人为反复干扰和其他自然因素作用下地表植被持续退化、群落干旱趋势明显,表土层流失,岩石风化加剧,以致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红层区的退化过程可类比于喀斯特石漠化、红壤山地丘陵退化,但这类极端土地退化现象可否视为"荒漠化",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金远亮彭华闫罗彬项跃武王翔宇
- 关键词:荒漠化遥感监测
- 南方“红层荒漠”旅游开发价值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红层荒漠"是一种分布在红层母岩上的特殊土地退化景观,又称为"红层劣地"。其形成过程被称为"红层荒漠化",指红层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土地退化过程。红层荒漠在粤、赣、湘等南方湿润区有较多的分布,荒漠化严重的区域一般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研究红层荒漠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认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红层荒漠具有景观独特、资源稀缺、颠覆常识、生态科普、综合构景等特性,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与很强的开发可行性。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特色强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开发方向,可开发成为红层荒漠观光、红层荒漠科教旅游、生态农业示范旅游、红层荒漠山水旅游、红漠乡村旅游以及摄影主题旅游等景区。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从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谋划,与周边同类景区错位发展,与邻区其他景区加强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互补发展。
- 罗谷松彭华闫罗彬陈智
- 关键词:旅游开发资源价值
-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结构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陡崖坡广泛发育是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特殊的地貌造就了许多特殊的小生境,产生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本文梳理了山地自然分异和丹霞地貌生态与植被分异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人们对于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的关注不足。为此,针对丹霞地貌区小尺度植被分异这个最具有个性化的自然分异现象与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主要结论:丹霞地貌区小尺度的自然生态分异不符合一般意义上山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其根本原因在于地貌所引起的生境差异;丹霞地貌区的山顶效应实质上是"干岛"效应,其沟谷效应实质上是一种"热岛+湿岛"效应;孤立山顶的边缘形成生态结构"突变带",使得山顶形成孤立的"环状生态圈层";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小生境差异,决定了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异图谱。这种小尺度植被分异研究能够丰富中国山地科学研究,并为丹霞地貌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 彭华刘盼张桂花
- 关键词:丹霞地貌
- 莱芜“红石”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_2和Al_2O_3,沉积粒度以细沙为主,沙粒上具有水成标志。确定莱芜红色岩层为丹霞地貌景观,形成于季节性河流沉积,当时气候比较炎热干燥。
- 彭远新彭华赵全科朱海彬
- 关键词:河流沉积
-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华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
- 2014年
- 根据莲华镇目前产业状况,结合汕头市、澄海区产业发展战略,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为: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科技兴镇。莲华镇产业布局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适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具体以安黄公路和镇政府大道为两轴的工业走廊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带,重点培育和扶植九个产业极核。
- 欧阳杰徐文雄杨检波
- 关键词:产业结构
-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初探被引量:4
- 2015年
- 研究地最具特色的单体丹霞地貌类型主要有赤壁丹崖、石柱、凹槽和岩穴、崩岩和危岩等。其中,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类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主要分布在丹霞山锦石岩、晒布岩等地。阴元石为竖状洞穴,阳元石为石柱类型的典型代表,分别分布在锦江东西两岸的阴元石和阳元山景区。目前发现崩岩比较集中的区域有翔龙湖南岸、腾蛇坳和锦石岩等地。凹槽和岩穴在丹霞山分布广泛,垂直凹槽以晒布岩尤为突出,大型洞穴以锦石岩寺规模巨大。这些单体丹霞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在宏观主要上受控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期间,沉积的一套内陆盆地相——火山盆地相红色碎屑岩沿着北北东向展布。从地层和岩性对丹霞地貌类型的影响来看,赤壁丹崖主要发育在晚白垩世丹霞组第二段(K2d2)的层位上,凹槽和岩穴主要发育在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一般<60MPa)砂岩层位中。
- 欧阳杰
- 关键词:丹霞地貌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