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179)

作品数:19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黄荣珍朱丽琴贾龙王赫黄诗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工程学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延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红壤
  • 10篇土壤
  • 7篇有机碳
  • 5篇植被
  • 5篇土壤水
  • 5篇侵蚀地
  • 4篇植被恢复
  • 4篇土壤水库
  • 4篇团聚体
  • 3篇生态修复
  • 3篇退化红壤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修复后
  • 2篇植被恢复模式
  • 2篇生态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坡耕地

机构

  • 16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延边朝鲜族自...

作者

  • 15篇黄荣珍
  • 12篇朱丽琴
  • 9篇贾龙
  • 7篇王赫
  • 6篇黄诗华
  • 5篇易志强
  • 5篇刘勇
  • 4篇李凤
  • 4篇樊后保
  • 3篇欧阳慧
  • 3篇黄国敏
  • 2篇胡良
  • 2篇李燕燕
  • 2篇段洪浪
  • 2篇张文锋
  • 2篇孙芝玲
  • 2篇付玉龙
  • 2篇雷梦杨
  • 1篇修景润
  • 1篇姚睿

传媒

  • 7篇南昌工程学院...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对红壤果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下红壤果园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土壤容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施用多量有机质肥的果园变化最为明显;对照总孔隙度与采取营建措施果园的无明显差异,但整个土壤剖面上其非毛管孔隙显著低小.(2)在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2mm粒径为主,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而在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mm粒径为主,呈现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3)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总体上呈现多量有机质肥<少量有机质肥<稻草覆盖<清耕<对照的趋势.
黄荣珍李凤翟翠红孙芝玲雷梦杨付玉龙
关键词:红壤果园土壤团聚体土壤水库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黄荣珍朱丽琴王赫贾龙刘勇段洪浪吴建平刘文飞
关键词:土壤水库库容土壤有机碳红壤
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7
2017年
土壤有机碳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可快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3种典型人工恢复林(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PB))、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Schima superba-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SP))、阔叶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BF)))土壤(0—60 cm)总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林分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PB>SP>BF,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表层有机碳富集系数为0.49—0.55,表明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恢复水平和保持强度。不同林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范围为0.92—9.17 g/kg、535.89—800.46 mg/kg和27.24—261.31 mg/kg,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以BF较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ROC/SOC最高,DOC/SOC次之,MBC/SOC最低,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ROC/SOC的值呈逐渐降低趋势,DOC/SOC的值却呈逐渐升高趋势,MBC/SOC(微生物熵)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林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BF最高,表明阔叶混交林更有利于活性碳的积累。因此,对于红壤侵蚀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以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肥力,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林分中补植阔叶树种,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关键词: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红壤
红壤侵蚀地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红壤侵蚀地实施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修复模式中,乔木层垂直结构以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效果最明显,群落垂直高度普遍较高,大致在9~17 m,谷坊马尾松林分次之,其中封育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差,高度在10 m以下.在灌木层垂直结构中,修复情况不尽一致,高度普遍在0~2.5 m,其中以谷坊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好,灌木数量增加明显,且高度达到4 m,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修复效果最差,灌木数量较少.上述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可以保护和改良土壤水肥状况,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肖龙肖霖
关键词:退化红壤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MBC/WSOC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以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林(MM)为对照,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MK)、封育林(FY)、阔叶混交林(KY)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各种恢复模式均呈现出土壤MBC和WS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根际土壤的MB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而其WSO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低。MK、MM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它们的WSOC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MM、MK和KY非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其WSOC含量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总体上,各种植被恢复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MBC、WSOC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黄诗华黄荣珍樊后保朱丽琴胡良贾龙王赫王娜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
坡耕地退耕还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研究坡耕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变化有利于了解其碳固定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2种还草整治方式(象草地和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耕地还草后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0~60 cm)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值均以象草地最高,芒草地次之,坡耕地最低;而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以坡耕地略高,但其在土壤剖面中的下降幅度最大(66. 08%)。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均以表层最高,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聚集能力更强。在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中,坡耕地和芒草地以ROC/TOC最高,象草地以DOC/TOC最高,但两种还草整治方式和对照均以MBC/TOC最低(1. 06%~4. 27%)。在不同还草方式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以象草地最高,表明象草地更有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黄江朱丽琴申思佳黄荣珍
关键词:退耕还草活性有机碳坡耕地
红壤严重侵蚀区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土壤侵蚀控制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以强干扰的马尾松林为对照,不同生态修复类型(封育、开挖竹节沟、开挖竹节沟+带状种草)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修复类型的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实施生态修复措施的马尾松林分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和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土壤侵蚀强度分别比对照低2 332t/hm^2·a、2 414t/hm^2·a和2 456t/hm^2·a。种草竹节沟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封育林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最高,两者均能减小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对水分的涵养效果显著,而竹节沟马尾松林能够增加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总体来看,通过开挖竹节沟和种植灌草等措施对于防治红壤区严重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效果。
肖龙
关键词: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阔叶林(BF)]土壤(0~6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呈"W"或"N"字分布;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粒径<0.05 mm占优势,而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在湿筛过程中大幅降低,表明大粒径团聚体在水的浸润中更易受到影响;上层土壤(0~40 cm)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总含量均以PB最高,而在下层土壤(40~60 cm)3种植被恢复类型较为接近(48.80%~51.64%)。土壤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B>SP>BF,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两者均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高于微团聚体(粒径<0.25 mm),说明有机碳对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以粒径0.05~0.25 mm最小,且PB中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SP和BF(P<0.05)。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更高,对土壤结构改善与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朱丽琴黄荣珍贾龙黄国敏王赫刘勇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红壤
严重侵蚀红壤区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组成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以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为对照,不同修复措施(封育、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与无谷坊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严重侵蚀红壤地实施生态修复27a后的群落组成和各物种的重要值(IV)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面林分中,乔木层物种组成单一,均为马尾松或湿地松;灌木层物种种类丰富,重要值分布不均匀,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耐半荫常绿野栀子的优势度最大(IV=0.12),喜光落叶的白檀次之(IV=0.11),湿地松的幼苗优势度最小(IV=0.02)。草本层结构较为简单,封育马尾松林分草本盖度最高(40%)。(2)在沟道林分中,谷坊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群落组成种类明显多于无谷坊,各种类重要值差异悬殊,谷坊林分常绿、荫生性物种显著多于无谷坊;而草本层受乔木层、灌木层的影响,总盖度差异悬殊,无谷坊的总盖度达到90%,谷坊的总盖度仅为10%。说明通过改良土壤水肥和光照等小生境,可以明显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加速侵蚀退化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欧阳慧黄荣珍李凤朱丽琴肖龙郭虎波蔡乾坤
关键词:红壤生态修复群落组成
红壤坡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前景及对策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对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优点进行了阐述,并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水分、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和农田水土流失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红壤丘陵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特点以及开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鲁向晖
关键词:红壤坡地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