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0339033)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剑勇吕丽琼唐凯张春燕赵荫农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乳腺癌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并将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C127-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C127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C127细胞、MA782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C127-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C127-DC-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B16-DC-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分别为(32.21±1.24)%(、30.35±1.72)%和(37.43±1.54)%],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水平为(38.41±1.77)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C127-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C127-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C12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
- 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吕丽琼张春燕唐凯张力图吴飞翔黄山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小鼠乳腺癌
-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小鼠C127乳腺癌细胞、小鼠MA782乳腺癌细胞和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结论: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体外抗小鼠乳腺癌免疫。
- 吕丽琼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春燕唐凯张力图吴飞翔黄山
- 关键词:乳腺癌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免疫
-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寻找更有效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8例正常乳腺组织,3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78例乳腺癌组织的DNA,参考文献选取D2S443、D11S988、D21S1436、D3S1766、D2S2739这5个微卫星位点,在基因库中查出相应的引物序列,PCR扩增位点的DNA,然后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ER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8例正常乳腺组织未见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发生,39例乳腺良性肿物组织中有5例至少1个位点发生MSI,MSI的发生率为12.82%(5/39)。78例乳腺癌中有35例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的发生率为44.87%(35/7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5,P=0.000),MSI的发生率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HER2表达有相关性(分别为P=0.018,P=0.04,P=0.039)。结论:乳腺癌中普遍存在着MSI,并且MSI更多发生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晚的病例中,提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病例中MSI的发生率更高,MSI可能是判断乳腺癌临床分期的一个分子标志,有助于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 吕丽琼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春燕张力图唐凯
- 关键词: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预后
- 树突状细胞与乳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7年
-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在许多肿瘤治疗研究中已进入Ⅲ~Ⅳ期临床实验,并显示良好的效果。
- 吕丽琼刘剑勇
-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免疫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