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3015)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吴敬禄曾海鳌林琳史小丽秦伯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太湖
  • 3篇沉积物
  • 2篇水体
  • 2篇太湖流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流域
  • 2篇湖流
  • 1篇氮磷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亚硝态氮
  • 1篇叶绿素A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水平
  • 1篇有机污染
  • 1篇色素
  • 1篇示踪
  • 1篇太湖水
  • 1篇太湖水体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吴敬禄
  • 3篇曾海鳌
  • 2篇林琳
  • 1篇秦伯强
  • 1篇庄检平
  • 1篇胡忠
  • 1篇刘厚仙
  • 1篇杨龙元
  • 1篇史小丽
  • 1篇贾玉连
  • 1篇张健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外源对太湖河口沉积物有机质贡献的同位素示踪被引量:12
2009年
分析了太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河口表层沉积物及主要生物的有机碳含量和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端元混合法求取了陆源输入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δ13C受植物群落的δ13C值影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质δ13C值存在差异。茶园、菜地、林地和农田δ13Corg平均值分别为-25.4‰、-25.8‰、-27.1‰和-28.1‰,其中茶园有机碳同位素值最高。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变化范围为-27.5‰~-25.1‰,平均值为-25.7‰。河口近岸区域表层沉积物δ13Corg偏低,且以河口为轴心向湖心逐渐增大,呈扇形条状分布,其分布主要受低δ13C值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利用端元混合法求得近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贡献高达70%~80%,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陆源有机质贡献量逐渐减少。
曾海鳌吴敬禄
关键词:碳同位素土地利用类型沉积物太湖流域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3
2009年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史小丽秦伯强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洪水降水
大气氮磷沉降对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影响特征研究
2007年6—10月在太湖北部近岸水域进行的浮桶对比观测研究表明,在隔离湖泊内源污染影响,藻类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盐主要由大气氮磷沉降和实验水体本身所储存的营养盐提供的条件下,浮桶内水体Chl.a浓度变化稳定。大气沉降提供...
杨龙元张健林琳吴敬碌
关键词:太湖大气沉降叶绿素A
文献传递
太湖梅梁湾沉积岩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多元统计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沉积岩芯元素含量垂直分布和富集因子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如系统聚类和模糊聚类分析,研究了太湖梅梁湾沉积岩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以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为基础,将梅梁湾地球化学记录的环境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层段:0-6cm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阶段,25-50cm和55-72cm层段都是自然过程的表现,反映了流域物源的影响,而两层段元素记录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自然作用驱动下的湖泊环境变化;6-25cm和50-55cm层段则是不同环境特征的过渡阶段,因此,综合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可以更直观更精确地量化影响湖泊环境的因素,有助于恢复湖泊环境历史演化过程.
林琳吴敬禄
关键词:太湖沉积物系统聚类
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机制被引量:11
2007年
选择长江中下游49个湖泊进行不同季节的水体溶解无机氮(DI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无机磷(DIP)以及叶绿素a(Chla)等环境参数分析,开展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生物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IN、TN/TP随TP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不同营养水平和季节下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氨氮(NH4-N)、TP、DIP、Chla尤其是NH4-N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营养水平关系密切;TP<0.05 mg/L时,NH4-N随总磷升高的趋势夏季大于其他季节,TN/TP与硝态氮(NO3-N)、TN相关性好,营养源组成和氨化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0.05 mg/L0.1 mg/L,冬季NH4-N随总磷升高的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TN/TP在冬季和春季与TN、NO3-N相关性好,夏季和秋季与TP相关性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和秋季水生植物对DIN的利用量、反硝化作用和湖泊内源释放的显著增强。
曾海鳌吴敬禄
关键词:硝态氮亚硝态氮
^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分布与总量被引量:15
2008年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太湖流域不同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布,初步估算了太湖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相同时,丘陵山坡中点的土壤侵蚀速率与整个坡面的平均值相近;太湖流域山坡中上部以自然坡地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仅为186.6t/km2.a;山坡下部以茶园种植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为3898.5t/km2.a。平原区水田的侵蚀速率与其到山脚的距离正相关,随距离的增大由堆积转变为侵蚀并逐渐增大,山脚水田堆积量和湖岸水田侵蚀量分别为2585.9和6325.7t/km2.a,平均侵蚀速率约为1869.9t/km2.a。太湖流域土壤侵蚀总量约为3446.7×104t,流域土壤侵蚀导致的输入太湖的泥沙量年均约为34.5×104t,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土壤侵蚀是太湖泥沙输入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与湖泊沉积通量定量关系的可行性。
曾海鳌吴敬禄林琳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太湖流域
艾溪湖沉积物中色素对外源有机污染的响应被引量:1
2008年
对艾溪湖沉积物柱样中叶绿素、胡萝卜素、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等色素进行了提取,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根据各色素所代表的环境意义,揭示了艾溪湖300多年来的环境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艾溪湖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湖泊正在萎缩,其富营养化态势与该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的一系列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张海荣贾玉连刘厚仙胡忠庄检平
关键词:色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