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043109)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马学平王尚启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泥盆世
  • 1篇晚泥盆世
  • 1篇灭绝
  • 1篇介形类
  • 1篇大灭绝
  • 1篇F

机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篇王尚启
  • 1篇马学平

传媒

  • 1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底栖介形类及其大灭绝被引量:5
2007年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王尚启马学平
关键词:晚泥盆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