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193002) 作品数:24 被引量:513 H指数:12 相关作者: 窦森 李凯 张晋京 关松 唐雪东 更多>> 相关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桦甸市农业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越橘新品种‘瑞蓝’ 被引量:6 2009年 越橘新品种‘瑞蓝’是从美国引入的试材‘北青’中发现的无性系变异类型。中早熟,在长春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果实扁圆形,呈蓝色,被白色果粉。平均单果质量2.1g,鲜食品质佳。自然坐果率高,果穗较紧密。抗病力和抗寒力强,丰产性好。 唐雪东 李亚东 张志东 吴林 刘海广 刘洪章 宫国辉 窦森关键词:越橘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08年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的研究回顾,试图给出HS形成和组成与微生物组成和团聚体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驱动因素对微生物和HS组分的影响。 窦森关键词:腐殖物质 微团聚体 施肥对玉米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手捡法对玉米田秸秆回填及施肥处理条件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田内土壤动物数量与施肥情况有关。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田内土壤动物个体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NPK正常施肥秸杆不回田处理>不施肥处理;全部秸杆回田处理>CK对照处理(秸杆不回田、不施肥)。土壤动物类群数依次为:NPK正常施肥秸杆不回田处理=不施肥处理(全部秸杆回田)>CK对照处理(秸杆不回田,不施肥)。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不同处理之间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内,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 张庆宇 王志明 窦森关键词:玉米田 施肥 土壤动物 群落 生物多样性 土壤腐殖质组成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被引量:10 2006年 为了探求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的影响,为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变化提供依据,通过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研究了正常施氮水平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腐殖质组分含量有所差异,表层(0~15cm)土壤腐殖化程度较高,表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碳(WSOC)、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M)数量均高于下层(15~30cm)。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表层和下层的SOC,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使表层WSOC有增加趋势,但对下层没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土壤中可提取腐殖物质中HA的比例(PQ),土壤的腐殖化度下降,有利于HA的分解与转化和FA的积累;对土壤HM没有显著影响。 关松 窦森 张大军 张晋京 李凯 谢祖彬关键词:FACE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胡敏酸 富里酸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与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2008年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壤HS,本文对HS及其组分的形成转化及稳定性(包括形成顺序、相互转化、驱动因素、同位素分异、热力学稳定性等),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HS组分的提取、分组、纯化、结构表征等),人为措施响应规律(包括耕作、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今后HS研究中要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重新重视HS化学分组研究、进一步认识HS结构特征,以及探索HS形成转化机制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 窦森 李凯 崔俊涛 关松 张晋京关键词:结构特征 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并对团聚体(2~0.25,0.25~0.053,<0.053 mm粒级)中胡敏酸(HA)进行分离和纯化,研究了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对团聚体中HA数量、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团聚体的含量随着粒级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25 mm和0.25~0.053 mm为优势粒级.不同粒级红外光谱相比,2~0.25 mm粒级HA在2 920 cm-1处的吸收最强,2 920/1 720值最大,脂族性最强.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使各粒级的全碳含量增加,HA含量减少.玉米秸秆和化肥配施后2~0.25 mm粒级HA的△lgK值提高,RF值下降,2 920/1 720值增加,分子脂族性增强,结构变简单. 李凯 窦森关键词:玉米秸秆 化肥 土壤团聚体 胡敏酸 红外光谱 黑碳对玉米生长和土壤养分吸收与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83 2009年 研究了黑碳对玉米苗期生长和养分吸收及淋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黑碳能够促进玉米苗期的生长,株高、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加4.31-13.13 cm和0.04-0.18 cm;施用黑碳的玉米生物量比对照相增加16.23-55.08 mg/kg。此外,黑碳可以增加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尤其是对钾的吸收。0.4%,1%,2%和4%黑碳施用量处理的玉米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0.98%,26%,69%和140%。但黑碳对玉米氮和磷的吸收的影响受黑碳的用量的影响,当黑碳用量超过一定量(4%)时反而抑制玉米对氮和磷的吸收。黑碳可以减少养分淋失,作用效果依次为NH4^+〉K^+〉Ca^2+〉Mg^2+〉NO3^-。 刘世杰 窦森关键词:黑碳 玉米 养分吸收 养分淋失 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及其驱动因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2010年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等。但从热力学角度,为了计算反应平衡常数(logKR)和吉普斯生成自由能(ΔGfθ),如果将温度设为25℃,我们可以将土壤条件诸多因素简化为水活度([H2O])、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这3个参数。之所以简化为这3个参数,因为任何有机成分均是由含有这3种元素的物质形成的,最终又均可以分解为含有这3种元素的H2O和CO2。本文按照上述新思路,以黑土为例探讨了胡敏酸(HA)、富里酸(FA)形成转化的驱动因素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用元素组成-土壤条件参数法计算HA、FA的logKR和ΔGfθ及热力学稳定性范围。同时通过土壤添加有机物料的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单因素对HA和FA数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HA和FA的元素组成分子式分别为nC21H21O9N和nC24H33O17N。FA在缺氧、多水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较稳定;HA则相反。培养实验中,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处理使FA与HA的相对比例增加。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解释和推测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土壤固碳的调控实践。 窦森 Yves Tardy 张晋京 李凯 于水强 平立凤 关松 候素艳 林学巍 高娴关键词:氧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胡敏酸 富里酸 热力学稳定性 黑土的胡敏素组成和结构特征研究 胡敏素(HM)是土壤腐殖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碳截获、养分保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 Pallo 修改法,将 HM 分为铁结合 HM(HMi)、黏粒结合 HM(HMc)和不溶性 HM(HMr)3部... 李凯 窦森关键词:黑土 胡敏素 热性质 光学性质 结构特征 文献传递 培养条件下CO_2对施入玉米秸秆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6年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及其各组分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胡敏素逐渐减少,可提取腐殖物质先增加后下降,可提取腐殖物质中胡敏酸(HA)的相对比例(PQ)则在玉米秸秆分解初期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表明富里酸(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后达到了动态平衡。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CO2浓度升高而减少,高浓度CO2处理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度,有利于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CO2浓度升高使PQ下降,不利于HA的形成。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提取腐殖物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与FA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正常大气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 关松 窦森 王玉珍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胡敏酸 富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