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2003)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庭兴王燕高李伟张学权宫渊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人工林
  • 2篇巨桉
  • 1篇低山区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引种
  • 1篇有效氮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能力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效
  • 1篇土壤有效氮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草...
  • 1篇退耕还林模式
  • 1篇铵态氮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胡庭兴
  • 2篇王燕高
  • 1篇杨丁丁
  • 1篇张健
  • 1篇万雪琴
  • 1篇宫渊波
  • 1篇梁剑
  • 1篇张学权
  • 1篇李伟

传媒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森林工程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能力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通过坡面人工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对川西低山区2003年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情况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①植被类型及土地经营利用方式的不同对径流特征及产沙量有很大的影响,苦竹+牛鞭草模式在3年后所表现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模式;②由于川西低山区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此两月各模式与农耕地的产流产沙量均达各自全年总量的70%以上。在此两月保持林地覆盖物特别是林下的枯落物或地被物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③坡地上的纯牧草地或林(竹)草模式林分郁闭度较低时,刈割牧草的时间对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④苦竹+牛鞭草模式的养分流失量最少。各模式内均以全K流失量最多,全N次之,全P最少。
李伟胡庭兴宫渊波张学权万雪琴
关键词:水土保持地表径流产流产沙特征养分流失
四川引种巨桉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四川引种的5.5年生巨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5.5年生巨桉木材材质轻、变形小,其气干密度为0.498g/cm3,全干密度为0.474g/cm3,基本密度为0.405g/cm3,体积干缩系数为0.487,顺纹抗压强度为47.97MPa,抗弯强度为90.60MPa,抗弯弹性模量为10411MPa,冲击韧性为60.8KJ/m2;综合强度为138.57MPa,属中等。
王燕高胡庭兴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木材物理性质木材力学性质
四川洪雅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有效氮的动态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对四川洪雅4种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定位研究,分析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中有效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模式土壤溶液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有效氮(NH4+-N+NO3--N)含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根据有效氮的变化规律,3~4月是施肥的最佳时期,并以施速效肥为主;就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中总有效氮含量而言,模式Ⅰ(光皮桦+牛鞭草)2年总有效氮含量的平均值最高,是对土壤供氮能力影响最好的一种模式。
梁剑张健杨丁丁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硝态氮铵态氮
我国引种巨桉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5年
巨按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桉树,我国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引种巨桉,八十年代中期开展系统的种源试验,随后在育苗、土壤肥力、无性系繁殖、抗寒性、材性、遗传变异及经营数表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燕高胡庭兴
关键词:巨桉引种人工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