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10009104)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蔡常洁胡晓光童荔刘恩贺杨志勤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抑制细胞
  • 2篇源性
  • 2篇髓源性
  • 2篇髓源性抑制细...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细胞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院内感染率
  • 1篇早期病死率
  • 1篇术后
  • 1篇脓毒症小鼠
  • 1篇系统性炎症
  • 1篇系统性炎症反...
  • 1篇内感染
  • 1篇菌群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南方航空...

作者

  • 3篇蔡常洁
  • 2篇童荔
  • 2篇胡晓光
  • 1篇曹璐
  • 1篇朱艳平
  • 1篇魏绪霞
  • 1篇易小猛
  • 1篇管向东
  • 1篇杨志勤
  • 1篇刘勇军
  • 1篇刘恩贺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脓毒症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以系统性炎症反应为主,而晚期则以抗炎反应和免疫抑制为主。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各种诊疗指南的应用,如“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早期病死率有明显降低[2],但是脓毒症晚期病死率及继发院内感染率仍居高不下。
胡晓光刘恩贺蔡常洁
关键词:脓毒症抑制细胞髓源性早期病死率系统性炎症反应院内感染率
髓源性抑制细胞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对脓毒症小鼠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DSCs在脾脏中的变化。通过CLP术后腹腔注射MDSCs,观察脓毒症小鼠炎症因子及生存率的变化。结果:随着脓毒症的进展,MDSCs在脓毒症小鼠脾脏中不断聚集,可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产生,减少炎症因子(INF-γ)的释放,从而改善脓毒症的预后。结论:MDSCs可以减轻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从而为治疗脓毒症提供新的思路。
胡晓光童荔刘勇军曹璐朱艳平管向东蔡常洁
关键词:脓毒症髓源性抑制细胞炎症反应
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童荔杨志勤易小猛魏绪霞蔡常洁
关键词:肝移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