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5011)

作品数:18 被引量:269H指数:8
相关作者:杜军路红亚杨志刚周刊社袁雷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降水
  • 4篇突变
  • 4篇气温
  • 3篇极端气温
  • 3篇极端气温指数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和年代际...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极端降水
  • 2篇极端降水事件
  • 2篇极端气温事件
  • 2篇降水事件
  • 2篇风险区划
  • 1篇地气

机构

  • 9篇西藏自治区气...
  • 4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西藏高原大气...

作者

  • 5篇杜军
  • 5篇路红亚
  • 2篇袁雷
  • 2篇杨志刚
  • 2篇周刊社
  • 1篇卓嘎
  • 1篇边巴扎西
  • 1篇洪建昌
  • 1篇洪健昌
  • 1篇石磊
  • 1篇王鹏祥
  • 1篇王成芳
  • 1篇刘冲
  • 1篇陈华
  • 1篇建军
  • 1篇余佥贤
  • 1篇王昊
  • 1篇乔钰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地理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遥感的珠峰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MOD13A3/NDVI和2009年的MCD12Q1土地覆盖类型产品等卫星资料为主要遥感数据源,结合珠穆朗玛峰地区的5个气象站及周围的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mm)、相对湿度(%)、风速(m·s-1)和气压(Pa)等气象要素地面观测资料,以2010年为例,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灾害强度指数进行研究,并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分析该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研究发现,卫星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能提高生态质量的评价效果,综合评价指数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能较好地反映生态质量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本方法的应用可及时监测珠峰地区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科学方法。
周刊社袁雷杨志刚建军刘依兰洪建昌罗珍
1981-2010年西藏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西藏38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霜冻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异常、突变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霜冻日数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3~14.6d/10a(37个站P〈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霜冻日数减幅在增大。在10a年际变化尺度上,大部分站点霜冻日数20世纪80年代为正距平、21世纪初为负距平;90年代霜冻日数以正距平居多。有8个站点霜冻日数存在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1997年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数为0~3次,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特少霜冻日数频数介于0-4次,以21世纪初居多。特多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不密切,而特少霜冻日数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拉巴次仁索朗加措白玛
关键词: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突变
基于GIS的西藏地区森林火险风险区划被引量:7
2013年
选取降水、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积雪日数和雷暴日数等气象因子;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因子;植被类型和NDVI等植被因子及交通、人口、居住地等社会因子作为森林火险的4个风险因子,采用指标归一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对西藏地区森林火险进行了定量评价,按火险等级将全区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等5类风险区,分别占40.2%、38.5%、14.4%、5.1%和1.8%,风险等级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理分布。最后利用2001-2012年火情监测公报的96个火点资料,对风险区划进行了评价对比,不同火险等级区的林火发生概率比为:9.8∶5.7∶3.0∶0.2∶0,区划结果能够为西藏森林火险防御规划提供参考。
林志强路红亚罗布次仁王兴
关键词:森林火险GIS风险区划
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西藏那曲地区6个地面气象站(台)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极端最高气温、暖(冷)昼(夜)天数和生长季长度等10个指标,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的TXx(极端最高气温)、TXn(最高气温极小值)、TNn(极端最低气温)和TNx(最低气温极大值)都表现为升高趋势,其中TNn升幅最大,为0.40℃·10a-1。DTR(气温日较差)以-0.17℃·10a-1的速度显著变小(P<0.01),GSL(生长季长度)以1.8d·10a-1的速度明显延长。牧草生长季的TX90p(暖昼天数)和TN90p(暖夜天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分别增加4.11和11.81d,尤其是近30年TN90p升幅更明显,达23.03d·10a-1;而TX10p(冷昼天数)和TN10p(冷昼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为-3.33和-6.69d·10a-1。在10a年际变化尺度上,极端气温暖指数(TNx、TX90p、TN90p和GSL)呈现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TX10p、TN10p)和DTR表现为下降趋势。在时间转折上,TXx突变时间较早,发生在1984年;其他指数的突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有利于藏北牧草的生长。
杜军周刊社袁雷建军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西藏高原汛期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西藏高原39个气象站自1961年或建站开始至2010年汛期(5—9月)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分析了近50年西藏高原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典型旱、涝年,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以来,西藏高原以旱为主,涝灾较少,干湿状况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西藏高原汛期旱涝与水汽输送异常联系紧密,典型旱(涝)年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整层水汽通量经向、纬向及整层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呈反位相分布。越赤道急流区的差异最为显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经向上,而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向上。
林志强乔钰唐叔乙
关键词:汛期降水水汽输送
西藏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西藏冰雹天气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1—2010年西藏38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全区冰雹日数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年平均冰雹日数在10天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 m以上的浪卡子及高原北部区域,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那曲地区。对西藏高原冰雹日数进行EOF分析,表明高原冰雹日数存在着"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2种空间分布型。每天12—21时是西藏冰雹集中时段,尤其是午后至傍晚尤为显著。全年降雹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有6成以上发生在夏季,而11月及整个冬季的雹日不足1天。西藏年雹日呈线性减少趋势的站点明显多于呈线性增加的站数,年雹日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7.7天。
路红亚林志强洪健昌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9
2015年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的气候突变关系,并对21世纪地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各研究站点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藏西部和藏中部比藏东部增温显著;各季节几乎地温上升显著,其中冬、春季升幅显著高于夏、秋季。(2)年、季深层地温除昌都无显著变化外,其余站点几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狮泉河、日喀则、拉萨各季深层地温升幅显著高于同期浅层地温,而泽当和昌都各季深层地温升幅低于同期浅层地温。(3)研究地温对气温的响应发现,研究期内藏西部的狮泉河浅层年地气温差小于深层,藏中部的日喀则和拉萨浅层年地气温差20世纪90年代前大于深层,90年代后接近或小于深层;藏东部的昌都浅层年地气温差在80年代中期前小于深层,80年代中期后大于深层。各土层年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年地温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西藏21世纪地温随着气温显著升高,藏西部和藏中部增温幅度整体高于藏东部。年均地温高于气温,且其升温幅度大于气温,气温升高,地温增加,预估至21世纪末,昌都、拉萨、波密地温水平将分别达到偏南的八宿、泽当和察隅现有地温水平,相当于所有站点南移近1个纬度。
周刊社罗骕翾杜军建军石磊
关键词:地气温差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气候突变
近40年西藏地区雷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西藏地区26个气象观测站1971 2010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REOF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雷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近40年西藏雷暴事件存在4个异常空间型,即:西部型、北部型、中部型和东部型,且这4个空间型雷暴事件以0.3~9.0次·(10a)-1的速率在减少,其中,中部和东部型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藏雷暴出现频数存在13年和22年两个显著周期,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为雷暴高发期,目前正处于雷暴低发期。
拉巴次仁来志云索朗白玛索朗加措
关键词:雷暴气候变化
MOV通流能力衡量优化方法被引量:2
2016年
MOV作为压敏型电涌保护器(SPD)的主要防雷元件,依据IEC 61643的规定,其通流能力是反映SPD防雷性能的重要指标,故通常用标称(最大)放电电流来衡量MOV通流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MOV的标称放电电流就是衡量MOV的通流能力最佳参数,为了更为准确地研究SPD的防雷性能,需要对MOV通流能力的衡量方法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通过详细分析通流能力的本质含义,引入能量资源(安秒资源)的概念,区分了MOV的标称(最大)放电电流与通流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利用MOV的能量资源(安秒资源)来体现器件的通流性能,更符合MOV的特征,优化后的衡量方法对于SPD防雷性能的精确定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成芳陈华刘冲余佥贤王昊
关键词:MOV电流通流SPD
1961-2010年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被引量:61
2013年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0a西藏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结冰日数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藏北,霜冻日数则在整个区域都显著减少;生长季长度以4.71 d/10a的速度明显延长,以拉萨、泽当最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在全区范围均呈显著升高,尤其是近30a升幅更大,达1.06oC/10a;最高气温的极大值在沿雅鲁藏布江一线东段和那曲地区上升较明显,而在南部边缘地区有下降的趋势。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减幅为9.38 d/10a(4.96 d/10a);暖夜(昼)日数显著增加,增幅为10.99 d/10a(6.72 d/10a)。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极端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生长季长度呈负相关。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暖指数呈逐年代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表现为下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时间转折上,极端最低气温、冷(暖)夜指数和生长季长度的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霜冻、结冰日数和冷(暖)昼指数的突变点则推迟到21世纪初期。多数情况下,西藏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幅比全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偏大,说明西藏极端气温变化对区域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
杜军路红亚建军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