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9312-008)

作品数:12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拥军赵性泉王春雪王伊龙林晶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伊利诺伊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短暂性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卒中
  • 4篇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新药
  • 3篇药物
  • 3篇药物临床
  • 3篇氯吡格雷
  • 3篇脑缺血发作
  • 3篇创新药
  • 3篇创新药物
  • 2篇血性
  • 2篇药物临床试验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房颤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6篇王拥军
  • 4篇赵性泉
  • 4篇王春雪
  • 3篇王伊龙
  • 3篇林晶
  • 2篇杨中华
  • 2篇贾茜
  • 2篇钟历勇
  • 2篇郑华光
  • 2篇田明秀
  • 2篇刘丽萍
  • 2篇梁雪梅
  • 1篇秦海强
  • 1篇李昊
  • 1篇石玉芝
  • 1篇孟霞
  • 1篇王春娟
  • 1篇荆京
  • 1篇王安心
  • 1篇董可辉

传媒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中国医院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机制调查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前我国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中针对出现的不良事件没有可以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形成统一的赔付标准。本研究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课题中标单位为调研对象,探讨建立创新药物临床不良事件赔付机制和实现赔付机制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孙磊林晶尹鹏李月明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
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临床研究结果解读被引量:14
2014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轻型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复发后致残率、病死率高,但又易被忽视的特点。目前TIA和轻型卒中的国际标准化治疗是使用阿司匹林,但即使在阿司匹林的治疗下,其早期(90d)复发率也高达10%~20%。众多现存循证医学证据的分析结果提示,早期TIA和轻型卒中是适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治疗的最佳状态,可能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获得更多收益。因此开展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CHANCE),其目的是比较双联治疗与单阿司匹林治疗早期TIA和轻型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证明双联治疗较单阿司匹林治疗90d卒中复发风险减低32%,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王伊龙孟霞赵性泉王拥军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成本核算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该研究以某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成本归集和成本核算方法,并通过实地调研对该平台建设和运营所涉及到的成本进行科学、全面、真实的核算。研究认为如果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主体地位模糊、治理模式尚不完善、且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和定价机制,必将影响到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自身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应明确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成本核算方法,进而开展全面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明晰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以及类似临床评价平台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治理模式,以适应当今创新药物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磊林晶尹鹏李月明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之中外指南的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本期发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目前国内外指南对卒中血糖管理的推荐意见不尽相同,特别是最近发表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如ACCORD、ADVANCE、VADT以及UKPDS的后10年研究等,这些临床研究在血糖控制达标值等问题上也莫衷一是,以致使不少医生无所适从。"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管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一文对中外指南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指南的观点及"中国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专家共识"首次明确提出:应对既往无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史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常规行OGTT检查,以避免仅依靠空腹血糖筛查,而漏诊糖耐量异常(IGT)及单纯负荷后高血糖(IPH)患者。"餐后高血糖与卒中"和"糖耐量异常与卒中"2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上述建议的依据和重要性。"控制高血糖防治卒中的临床研究"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的主要临床研究。虽然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血糖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但迄今临床试验仍未证实严格的控制高血糖可以减少卒中发生的风险。这些临床试验所提供的循证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专家共识"中控制高血糖防治卒中的推荐意见。此外,"卒中的血糖管理"一文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的"REACH"原则。
王拥军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血糖
国外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综述及启示
2015年
目前,我国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没有可以遵循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赔付标准,不良事件给受试者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本研究梳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对我国建立药品不良事件伤害补偿救济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建议。
孙磊林晶尹鹏李月明
关键词:创新药物
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高危:糖调节异常与脑卒中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新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由于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能够增加卒中风险2~5倍。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合称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异常或中间型高血糖,也增加卒中风险。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凝血和纤溶异常,慢性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可能机制。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10年指南中,"糖尿病高危"代替了"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并涵盖了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_1c)在5.7%~6.4%之间的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对糖尿病高危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同时有研究表明治疗IGT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和高血压的发病,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应该对卒中患者进行筛检,发现糖尿病高危患者并进行干预。
郑华光贾茜王春雪赵性泉钟历勇王拥军
关键词:糖尿病卒中
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患病情况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胰岛素抵抗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在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观察胰岛素抵抗的患病情况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在2008年8月~2009年12月期间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610名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糖尿病既往史患者,在卒中发病14±3d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应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评定胰岛素抵抗情况.测定胰岛素抵抗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DL-C、TG/HDL-C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结果 在入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48020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375名符合条件患者完成OGTT检查和HOMA测定.125名患者诊断为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5名患者为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isolated-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IFG),108名患者为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solated-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IGT),10名患者为复合性糖耐量受损(combined glucose intolerance,CGI).胰岛素抵抗在NGT,I-IFG,I-IGT,CGI组中的患病率分别为8.1%20.O%,17.6%和50.O%(x2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G/HDL-C,hsC-RP和胰岛素抵抗独立相关.以TG/HDL-C的最低1/4组作参照,最高1/4组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是参照的6.09倍[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l)1.43~25.87,P〈0.05];中间组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是参照的4.11倍(95%Cl 1.06~15.95,P〈0.05).以hsC-RP的最低1/4组作参照,最高1/4组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是参照的1.19倍(95%Cl 0.58~5.74,P〉0.05);中间组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危险是参照的5.98倍(95%Cl 1.14~15.89,P〈0.05).结论 在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亚急性炎性现象.TG/HDL-C是
郑华光贾茜齐冬荆京王伊龙周永秦海强刘丽萍杨中华董可辉王春雪赵性泉李征钟历勇王拥军
关键词:非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类
中国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研究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对女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缺血性卒中女性患者4 442例,随访3个月和1年,分为结局不良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 ~6分]和结局良好组(mRS 0 ~2分),比较两组人群的年龄、卒中家族史、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吸烟及中重度饮酒史等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别,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结局的影响.结果 在3个月和1年随访时,结局不良组的年龄均显著大于结局良好组[3个月随访时(71.3±11.4)岁比(65.5±11.8)岁,1年随访时(71.9±11.3)岁比(65.1 ±11.6)岁,P均<0.001],合并糖尿病(27.0%比23.3%,26.6%比23.6%,P均<0.05)、房颤(18.0%比6.2%,17.9%比6.3%,P均<0.001)及冠心病(21.4%比14.4%,21.8%比14.2%,P均<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结局良好组,BMI< 25 kg/m2的比例高于结局良好组(66.3%比62.0%,P=0.006;66.6%比61.8%,P=0.002).3个月和1年时的不良结局与女性患者的年龄(OR=1.04,95% CI 1.03~ 1.05;OR=1.05,95%CI 1.04 ~ 1.06)、糖尿病(均为OR=1.35,95% CI 1.15 ~ 1.58)、房颤(OR=2.91,95%CI2.33 ~3.64;0R=2.84,95% CI2.27~3.56)相关,而1年时的不良结局还与合并冠心病(OR=1.20,95% CI 1.00 ~ 1.43)、高脂血症(OR=0.75,95% CI0.60~0.94)相关.结论 卒中各常见危险因素对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不同影响,应积极对女性卒中患者合并的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进行干预.
王展石玉芝王安心王春雪王拥军
关键词:妇女缺血性卒中预后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62例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2例。对照组每天8:00给予阿司匹林片200 mg,po,连续2周后改为100 mg,qd,长期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20:00口服氯吡格雷75 mg,连续用2周后停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7.7%,治疗组总有效率9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的调节作用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更有效,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部血供。
刘培英梁雪梅田明秀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液流变学
中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估中国首发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已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情况及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CNSR)中连续筛选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筛选已知心房颤动和新发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华法林在适合抗凝治疗的已知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比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华法林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结果:在筛选出的11 080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有996例(9.7%)患者存在NVAF且无抗凝治疗禁忌症,其中有592例既往已知存在心房颤动。在这些患者中,只有96例(16.2%)发病前服用了华法林,496例(83.8%)发病前未服用华法林。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入院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2.0~3.0)内。依据CHADS2卒中风险评分,在卒中发生前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中,有近20.2%的患者服用了华法林,而在中危及高危患者中,华法林的服用比例分别只有15.2%和16.4%。年老的和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可能性较小,而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更有可能服用华法林。结论:CNSR中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中,适宜抗凝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华法林使用不足,即使接受抗凝治疗,达标率也极低。如果发病前给予合适的抗凝治疗并监测,许多由心房颤动导致的卒中和TIA就可避免。
王春娟王春雪王拥军王伊龙赵性泉刘丽萍David Z.Wang李昊杨中华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华法林抗栓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