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523305)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常小荣严洁黄艾黎喜平易受乡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电针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缺血
  • 2篇缺血大鼠
  • 2篇黏膜
  • 2篇胃黏膜
  • 2篇脑缺血大鼠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疾病
  • 1篇胆道系统
  • 1篇胆道系统疾病
  • 1篇胆经
  • 1篇胆囊
  • 1篇电针足阳明经...
  • 1篇形态学
  • 1篇血清
  • 1篇阳明经
  • 1篇阳明经穴

机构

  • 5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湖南中医学院

作者

  • 5篇常小荣
  • 4篇严洁
  • 3篇樊凌
  • 2篇林亚平
  • 2篇胡蓉
  • 2篇易受乡
  • 2篇黎喜平
  • 2篇王超
  • 2篇黄艾
  • 1篇曾俊

传媒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湖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针炙学会...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电针对应激大鼠胃黏膜肠三叶因子表达及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及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组须先捆缚及电针7d后再造模,造模采用水浸束缚10h。经相应处理后即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测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基因(ITFmRNA)表达,同时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光镜下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电针胃经组、胆经组与模型组的UI比较明显或极明显降低(P﹤0.05或0.01);电针胃经、胆经组较模型组ITFmRNA表达增高,胃经组较胆经组ITF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镜下见胃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偶见表层上皮小片状脱落及溃疡形成。结论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不同,可能与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关。
黎喜平严洁易受乡常小荣林亚平黄艾胡蓉
关键词:电针胃经胆经胃黏膜保护肠三叶因子形态学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比较电针足阳明、足少阳经穴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异同,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及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细胞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实验结束后取血清及胃黏膜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分析胃黏膜EGFRmRNA表达。结果电针足阳明经穴均能使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能显著升高胃黏膜EGF、TGF-α含量;电针上调EGFRmRNA在胃黏膜的表达水平,其中以足阳明经穴组作用最强,与足少阳经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细胞修复作用是通过促进EGF、TGF-α等相关因子的合成、分泌与释放实现的;增强EGFRmRNA在胃黏膜局部的表达,可能是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另一机制;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严洁黎喜平黄艾易受乡常小荣林亚平胡蓉
关键词:电针胃黏膜损伤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电针不同穴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NO和ET-1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大组,即: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人中、内关组(下称:中内模型组);模型+电针曲池、足三里组(下称:曲足组)。每组12只大鼠,随机分为甲、乙两...
严洁樊凌常小荣王超
关键词:电针急性脑缺血NOET-1
文献传递
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缺血的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大组,即: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人中、内关组(下称:中内模型组);模型+电针曲池、足三里组(下称:曲足组)。每组12只大鼠,随机分为甲...
王超常小荣樊凌严洁
关键词:电针急性脑缺血
文献传递
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NO和NOS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NO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内模型组、曲足组。每组12只大鼠,随机分为24h组和48h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4h组大鼠在24h时间点处死,48h组大鼠在48h时间点处死。采集颈动脉血并断头取脑,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NO和NOS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同时相点比较,模型组、中内模型组、曲足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NO和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内模型组血清和脑组织中NO和NOS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能抑制NO和NOS的过度升高,可能是电针中内模型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樊凌常小荣严洁曾俊王超
关键词:电针急性脑缺血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独特优势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综合分析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独特优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6-03有关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文献,检索词“针刺,胆囊”,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还参考了相关医学书籍。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3篇相关文献,其中41篇文章符合要求。资料综合:胆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少,因此,其独特优势正逐渐被患者接受。作者从中西医对胆道系统疾病的认识入手,综合分析近年来临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病、胆绞痛、胆道蛔虫症及胆心综合征等胆道系统疾病的报道,指出针刺在胆道系统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结论: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但其相关实验却较少。因此,其作用原理尚未完全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樊凌常小荣
关键词:针刺疗法胆道疾病胆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