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9049)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士红和玉璞彭世彰徐俊增洪大林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稻田
  • 3篇灌溉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淋失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需水强度
  • 1篇水稻
  • 1篇水量
  • 1篇太阳辐射
  • 1篇田间
  • 1篇排水
  • 1篇磷素
  • 1篇淋溶
  • 1篇淋溶损失
  • 1篇淋失
  • 1篇率定
  • 1篇节水
  • 1篇经度
  • 1篇控制灌溉

机构

  • 5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水利科学...

作者

  • 5篇杨士红
  • 3篇和玉璞
  • 3篇徐俊增
  • 3篇彭世彰
  • 2篇洪大林
  • 1篇张展羽
  • 1篇卫琦
  • 1篇黄万勇
  • 1篇于艳梅
  • 1篇艾丽坤

传媒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节水灌溉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彭世彰艾丽坤和玉璞张剑刚杨士红
关键词:需水量需水强度水稻
Angstrm公式参数率定及其随经度与海拔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在相近纬度条件下,选择不同经度和海拔区域的数据率定计算太阳辐射的2个重要参数as、bs,并分析as、bs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沿海地区as、bs分布较集中,且均略小于内陆地区。采用as、bs率定值计算Rs,计算精度(RMSR小于3.7MJ/(m2·d))比采用FAO56推荐值高。有实测资料的地区,应采用地区率定的as、bs值进行辐射计算;此外,以经度、海拔和相对日照时数作为影响因素建立相近纬度范围内站点as、bs率定值的计算方法,可用于相近纬度范围内无资料地区辐射的估算。
卫琦徐俊增彭世彰于艳梅杨士红
关键词:太阳辐射经度海拔
田间渗漏强度对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基于蒸渗仪试验资料研究了田间渗漏强度对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影响,稻田磷素淋失浓度和淋溶量分析结果表明。稻季总磷淋失量为0.32~1.98kg/hme,占稻田施磷量的1.3%~8.1%。田间渗漏水中磷素浓度和淋失量随渗漏强度增强而增大,2mm/d渗漏强度下稻田磷素浓度和淋失量最小,为0.208mg/L和0.32kg/hm2;8mm/d渗漏强度下最大,高达0.433mg/L和1.98k/hm2。溶解磷是稻田磷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态,占总磷淋失量的59.1%~71.9%,所占比例随渗漏强度增大而减小。返青期、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磷素淋失的主要时期,其淋失总量占全生育期磷素淋失总量的80%左右。因此,制定合理的灌排措施,控制水稻生育前期的稻田渗漏量,可以有效地减少磷素的淋溶损失,对改善农田面源污染有重要意义。
彭世彰黄万勇杨士红金小平
关键词:控制灌溉
灌排调控模式对稻田排水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控制灌排模式下"稻田-农沟"系统排水量的变化规律,并研究降雨和灌溉后系统排水过程。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较常规灌排模式大幅降低。水稻生育期,控制灌排模式下农沟排水量为8 041m3/hm2,较常规灌排模式(16 373m3/hm2)减少50.6%。降雨和灌溉后,控制灌排模式改变了"稻田-农沟"系统的排水过程,减少了系统排水量,大幅降低了系统排水流量峰值,有利于控制由降雨和灌溉导致的稻田氮、磷流失。
和玉璞徐俊增杨士红洪大林
关键词:稻田降雨灌溉排水
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被引量:15
2014年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量为179.4mm,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195.9mm)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285.8mm)稻田减少8.4%和37.2%。随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中铵态氮(NH4+–N)浓度增加,硝态氮(NO3-–N)浓度下降。与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相比,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中NH4+–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增加9.3%和27.3%,地下排水中NO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减少32.6%和1.8%。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控制灌溉稻田NO3-–N淋失量(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NO3-–N淋失量为0.27kg/hm2,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0.43kg/hm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0.88kg/hm2)稻田显著减少0.16和0.61kg/hm2(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稻田NO3-–N淋失量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显著减少0.45kg/hm2(P<0.05)。采用控制排水技术,适当提高控制灌溉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可有效降低稻田NO3-–N淋失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该研究可为制定满足控污减排需求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提供指导。
和玉璞张展羽徐俊增杨士红洪大林
关键词:节水灌溉稻田控制排水氮素淋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