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07010300201)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于庆生潘晋方王汉明张琦刘举达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庆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术后
  • 5篇芪黄煎剂
  • 5篇煎剂
  • 3篇炎细胞
  • 3篇炎细胞因子
  • 3篇肿瘤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3篇MRNA表达
  • 2篇上消化道
  • 2篇术后早期
  • 2篇肿瘤术
  • 2篇肿瘤术后
  • 2篇黏膜
  • 2篇黏膜屏障
  • 2篇消化道
  • 2篇化道
  • 2篇肠黏膜
  • 2篇肠黏膜屏障
  • 2篇促炎细胞

机构

  • 6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作者

  • 6篇王汉明
  • 6篇潘晋方
  • 6篇于庆生
  • 5篇张琦
  • 4篇刘举达
  • 3篇帅剑锋
  • 2篇王传思
  • 2篇喻宗繁
  • 2篇王园
  • 1篇张珺
  • 1篇刘远成
  • 1篇梁启新
  • 1篇张雁

传媒

  • 3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对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1例需要外科手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同样方法只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d。手术前后分别观察: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水平;②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促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调节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恢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于庆生潘晋方王汉明帅剑锋王传思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芪黄煎剂促炎细胞因子MRNA
健脾通里中药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8年
王园于庆生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中医药疗法
中药芪黄煎剂对大鼠胃癌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探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大鼠胃癌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调控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胃癌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滴注肠内营养能全素)和芪黄煎剂治疗组(肠内营养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每组15例。术后第8d采取标本,分别观察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芪黄煎剂组术后8d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8d芪黄煎剂组鼠小肠肠壁较对照组明显增厚,肠腺数量增多,肠绒毛高而密集。小肠黏膜厚度比较差异显著(P<0.01),小肠绒毛高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细菌易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能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或表达,同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减轻机体术后炎症反应,维护胃癌手术后肠黏膜上皮结构和形态完整。
于庆生张琦潘晋方喻宗繁王汉明张珺
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免疫功能肠黏膜屏障
芪黄煎剂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对抗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需要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1 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仅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 d。术前1 d及术后1和7d,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上升,与本组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本组术后1 d及对照组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使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回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性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于庆生张雁潘晋方王汉明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胃癌抗炎性细胞因子MRNA芪黄煎剂
芪黄煎剂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只滴注生理盐水,疗程均为7d。术后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mRNA表达。结果:2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术后1d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术后第7d降低更明显,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7d,研究组IL-1α(98.29±3.67)pg/mL、IL-6(6.26±3.02)pg/mL、TNF-α(95.43±32.33)pg/mL分别较对照组IL-1α(120.61±2.89)pg/mL、IL-6(10.63±2.43)pg/mL、TNF-α(108.43±29.42)pg/mL降低明显(P<0.05)。结论: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芪黄煎剂,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mRNA的表达,调节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恢复正常,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王传思于庆生潘晋方王汉明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芪黄煎剂上消化道肿瘤促炎细胞因子
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芪黄煎剂对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胃癌手术后胃肠激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调节。方法:将30例要行胃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1天胃动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7天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回升,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应用中药芪黄煎剂能有效调节术后胃动素的变化(P<0.05);而胃癌患者VIP术前高表达,术后1天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P<0.05),术后7天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应用中药芪黄煎剂能有效调节术后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变化(P<0.05)。结论:胃癌手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有利于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使之在手术后尽快恢复正常。
于庆生潘晋方喻宗繁王汉明梁启新刘远成
关键词:胃癌胃肠激素
丹参联合5-氟尿嘧啶腹腔注射对大鼠胃肿瘤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丹参增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抗胃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种植性胃肿瘤模型。将60只Wistar雄性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NS)组、5-Fu组、5-Fu+丹参组。接种后第7天,NS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NS 40 ml/kg,5-Fu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5-Fu 20 ml/kg,5-Fu+丹参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5-Fu 20 ml/kg和丹参60 mg/ml,均连用5 d。化疗结束后,观察每组胃肿瘤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各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和生存时间延长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中P53、CD44、H-ras和nm2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NS组大鼠于接种后2周出现进食和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逐渐消瘦,甚至腹水形成,而5-Fu组和5-Fu+丹参组接种后约4周才陆续出现上述表现。②与NS组相比,5-Fu组和5-Fu+丹参组肿瘤体积显著降低(P<0.05,或P<0.01)。5-Fu+丹参组肿瘤体积及肿瘤体积抑制率显著低于5-Fu组(P<0.05,或P<0.01)。③与NS组相比,5-Fu组和5-Fu+丹参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5-Fu组比较,5-Fu+丹参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生存时间延长率显著升高(P<0.05)。④与NS组比较,5-Fu+丹参组肿瘤组织中H-ras蛋白阳性表达数明显降低(P<0.05),nm23蛋白阳性表达数明显升高(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呈现升高或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能够增强5-Fu抗鼠胃肿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癌蛋白P53、CD44、H-ras表达和提高抑癌蛋白nm23表达有关。
于庆生王园潘晋方王汉明帅剑锋张琦刘举达
关键词:胃肿瘤丹参5-氟尿嘧啶NM2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