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JY019)

作品数:13 被引量:376H指数:10
相关作者:任平周介铭吴涛洪步庭杨建利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建设用地
  • 4篇耕地
  • 4篇城乡
  • 4篇城乡建设
  • 4篇城乡建设用地
  • 3篇农业
  • 3篇耕地资源
  • 3篇城乡建设用地...
  • 2篇农村
  • 2篇农村居民
  • 2篇农村居民点
  • 2篇农业经营
  • 2篇居民点
  • 2篇家庭农场
  • 2篇规模经营
  • 2篇村居
  • 1篇演进
  • 1篇样方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增减挂钩政策

机构

  • 11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作者

  • 10篇任平
  • 8篇周介铭
  • 4篇吴涛
  • 3篇洪步庭
  • 2篇杨建利
  • 2篇吴芬娜
  • 1篇陈先浪
  • 1篇刘寅
  • 1篇岳正华
  • 1篇陈健
  • 1篇康洁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经济纵横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经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年份

  • 7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评价与研究展望被引量:14
2013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其发源于耕地"占补平衡",宗旨和核心是为了保护耕地。但纵观这几年的试点,人们发现"增减挂钩"制度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增减挂钩"制度如何进行评价,是暂停、继续还是改进?基于此背景,深入分析了"增减挂钩"制度演进过程,评价了该制度产生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并对当前学术界对"增减挂钩"制度态度和观点进行了分类评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该制度问题根源及症结所在,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发现:社会各界对"增减挂钩"制度初衷、制度框架、改进方向等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没有统一,尤其是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目标差异,只有从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理清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得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发挥应有的制度效应。
任平周介铭
关键词:制度演进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施绩效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6
2014年
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展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作为一项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权宜之策,正向绩效与负面问题同在。该文在分析增减挂钩制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深入探讨增减挂钩实施的正向绩效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增减挂钩作为一项国土管理创新制度,在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正向绩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违背农民意愿、耕地质量难保障、利益分配不公平、实际操作缺乏监督等。在此基础上,认为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正视问题、弥补缺陷是增减挂钩制度改进应该坚持的方向,提出农民利益保障、城乡利益共享以及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等是今后增减挂钩制度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
任平吴涛周介铭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绩效评价
基于RS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被引量:84
2014年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空间人口聚居形态,是乡村聚落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多重因素的影响。利用都江堰市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农村居民点、坡度、道路、河流等矢量数据,借助RS、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变化过程、格局和趋势,并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和2010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趋势,2010年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要比2005年高,但居民点集聚的空间态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集中在都江堰市的东南部;(2)坡度、道路和河流对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其中超过80%的居民点分布在0—10°坡度范围内,超过50%的居民点分布在道路500 m范围内,近60%居民点分布在河流1000 m范围内;(3)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除了受地形因素影响外,还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区等保护政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灾后重建等规划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以期为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监测、农村土地整理效果评价、新农村规划等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任平洪步庭刘寅周介铭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被引量:120
2013年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其发展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有强烈愿望发展家庭农场等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缺失、资金短缺等严峻的挑战。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与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要明确确定土地权属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岳正华杨建利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营体制
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特征研究被引量:32
2013年
以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较差状态,生态安全三级区及以上区域占到了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总面积的83.04%;从空间分布来看,耕地生态安全较差区域在空间上呈现"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眉山市、巴中市、达州市、攀枝花市和重庆市的万州区、梁平县、长寿区,生态较安全区及生态安全区呈现"插花分布"格局。该研究以期为长江上游耕地生态安全态势的预测与预警,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任平洪步庭周介铭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安全长江上游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成都龙泉驿区为例被引量:13
2014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但是在最近几年试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很多涉及到拆旧区和集中居住区的空间选择与布局规划。为规避拆旧区和集中居住区选择的随意性和风险性,为“增减挂钩”规范化运行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通过构建增减挂钩拆旧区与集中居住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对该区域进行适宜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拆旧适宜性评价总分值介于0.26~O.64的区域为拆旧适宜区,集中居住区适宜性评价总分值介于0.64~0.79之间的区域为集中居住适宜区。(2)拆旧适宜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范围;集中居住适宜区主要布局于城镇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
任平兰亭超周介铭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及协调性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在分析1978—2011年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理论关系与定量模型,并对两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整体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理论框架下的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难以实现,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耕地面积相应减少5.743个单位;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协调度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整体呈现出"基本调和、调和——勉强调和、不协调——基本协调、较协调"的状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吴涛任平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资源变化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障碍及对策被引量:32
2014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有的主要农业经营组织形态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组织的制度创新,应从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培育家庭农场主体和建立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及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支持,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水平。
杨建利周茂同
关键词:农业经营组织家庭农场规模经营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被引量:42
2014年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
任平吴涛周介铭
关键词:耕地资源
农民集中居住引发的问题及思考——成都市龙泉驿区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安居工程,调查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改变了农民居住环境,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的安置措施及机制不当、补偿安置房存在质量问题、房屋的"购补机制"不合理等。针对这些提出了相应措施及建议,即增加集中居住区农民的收入、完善房屋设计与服务体系、落实产权政策等。
陈先浪康洁陈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