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136)

作品数:27 被引量:529H指数:14
相关作者:余新晓信忠保李海光李庆云郑江坤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黄土高原
  • 8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典型流域
  • 4篇流域
  • 4篇径流
  • 3篇输沙
  • 3篇土壤
  • 3篇丘陵
  • 3篇丘陵沟壑区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降雨
  • 3篇沟壑
  • 2篇植被
  • 2篇沙量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服务
  • 2篇生态服务价值
  • 2篇树种
  • 2篇水沙

机构

  • 25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园林绿...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灌溉排水...
  • 1篇屏东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余新晓
  • 10篇信忠保
  • 9篇李海光
  • 8篇李庆云
  • 4篇郑江坤
  • 3篇王友生
  • 3篇刘淑燕
  • 3篇张满良
  • 3篇贾国栋
  • 2篇贺康宁
  • 2篇夏兵
  • 2篇岳永杰
  • 2篇甘敬
  • 2篇徐峰
  • 2篇朱建刚
  • 1篇李钢铁
  • 1篇陈月红
  • 1篇张由松
  • 1篇谢崇宝
  • 1篇宋思铭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Forest...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信忠保余新晓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恢复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藉河流域1962—2008年径流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1962—2008年近50a的径流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第三副区藉河流域的径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70,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径流分别是60年代的62.3%,61.1%,30.2%和35.2%,年均递增率为-2.1%,年际变差系数为0.75;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平衡,汛期径流占全年总量达50.8%~95.2%,平均76.5%,不均匀系数为1.13;根据径流丰枯等级划分,藉河流域60年代至今分别经历了丰水期、平水期、偏丰期和枯水期,1990年以来流域径流急剧下降,出现连续9a的枯水年,这与流域内近些年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要素响应也是该区未来的研究重点。
李庆云余新晓张璐信忠保贾国栋王友生郑江坤
关键词:径流变差系数
黄土地区主要树种的林冠降雨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在人工降雨条件下,采用色斑法对黄土地区4个主要树种幼树进行林冠降雨观测。结合Auto CAD、Excel数据处理软件,在0.1 mm径级下分析不同树种的林冠降雨特性,并对比研究林外降雨和不同树种的林下降雨动能。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林冠降雨雨谱基本不受空旷地降雨强度影响;2)用正态分布函数和类卡方分布函数对林冠降雨雨谱描述和分析容易失真,应寻求更好的数学形式对林冠降雨雨谱进行表达;3)林冠降雨雨滴直径—体积分布密度图是双峰曲线,表明Best函数同样未能对林冠降雨大雨滴作出准确描述,而利用多项式函数直接表达累积体积效果更好;4)不同树种单位水体(1 L)的林冠降雨动能大小为侧柏(28.18 J)>油松(26.74 J)>元宝枫(25.75 J)>刺槐(20.07 J),此结论也为在充分降雨条件下判断植被冠层是否增加了降雨动能提供了可比条件。
李维余新晓岳永杰
关键词:人工降雨降雨动能黄土地区
降雨特性的模糊理论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台湾雨量站的密度高居全世界前3名,然而雨量站往往由于设站时间不一致,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数据遗失;因此各水文观测站之降雨数据具模糊特性。降雨事件的特性,大致可区分为3个重要因子;降雨量、降雨时间及形状因子。常用之统计值为总降雨量、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最小降雨量、中值降雨量、降雨延时、尖峰达到时间、偏态指标及峰态指标等9个物理量。研究以统计量及模糊理论为基础,分析屏东县气象局1992-2007年31个雨量站之总降雨量大于100mm,降雨延时3h以上之降雨事件(1177场)。研究结果显示:屏东县大于100mm之降雨,具长延时、高狭峰之特性;就气象站而言,气象站C0R38之暴雨事件,最接近整体降雨特性。
李锦育余新晓
关键词:降雨量雨量站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小流域土壤渗透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土壤渗透特性是土壤重要的性质之一,采用双环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吕二沟小流域不同地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渗透性测定,研究其入渗透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饱和渗透率影响较大,无论是在流域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饱和渗透率都表现出刺槐林>草地>耕地和果园的规律。在整个流域角度分析,饱和渗透率总体表现出不明显的流域中游>流域出口>流域上游和不明显的流域右侧>流域左侧的规律;土壤饱和渗透率与含水量无关,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相关性较大,即土壤饱和渗透时主要是通过非毛管孔隙进行的;应用不同模型对渗透过程进行拟合,霍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为0.930。
李海光余新晓张满良信忠保徐峰李庆云刘淑艳
关键词:土壤渗透土地利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第Ⅲ副区小流域降水空间异质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降水的空间异质性是水资源管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吕二沟小流域为例,从地形地貌角度对黄土高原第Ⅲ副区小流域尺度上降水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现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特性,并且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不同降水强度引起的降水空间异质性不同,降水量愈大,空间异质性越大。应用SURFER软件对不同降水量情形下流域降水等值线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降水量越大,高程和距离沟口距离所起的作用越明显。
李海光余新晓傅恒刘奇武二喜
关键词:降水空间异质性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58
2009年
该文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状态指数,研究了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流域内坡耕地急剧减少、梯田迅速增加,林地和果园面积稳步提升。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看,梯田的转入速度略小于转出速度,为双向高速转换下的平衡状态;而灌木林转入速度小于转出速度,有规模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在前期(1986-1995年)变化程度比后期(1995-2004年)更为剧烈。除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外,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特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所好转。
余新晓张晓明牛丽丽岳永杰武思宏张满良
关键词:驱动力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土地利用及降雨强度对径流泥沙影响初探被引量:17
2009年
在对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1982—2005年侵蚀产沙资料统计计算的基础上,从流域尺度上,以次降雨径流产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降雨量—径流量、径流量—输沙量的相互关系特征,并模拟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吕二沟流域同一土地利用情况下,场降雨量和场径流量之间存在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场径流量和场产沙量之间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同降雨量条件下,同样的径流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改善的土地利用模式3能有效地减少大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同样的径流量,降雨强度越大,场产沙量越大。从长远来看,改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流域下垫面的情况,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陈月红余新晓谢崇宝
关键词:降雨强度输沙量土地利用变化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以黄土高原第三副区典型流域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对其农田、果园、林地和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76±0.34)%,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农田>林地>果园>草地;(2)各土壤平均容重为(1.421±0.034)g/cm3,且均随土层增加而逐渐增加,总体为林地>农田>果园>草地,与含水量有类似分布规律;(3)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孔隙度与其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均呈现林地>农田>草地>果园的特征;(4)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能力存在差异,林地和农田较优,高于果园和草地。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流域大规模坡耕地改水平梯田的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蓄水保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结果表明农田也具有较高土壤含水量及贮水能力。
李庆云余新晓信忠保刘淑燕李海光韩洁春
关键词:流域持水量容重
密云水库集水区基于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演变被引量:39
2010年
为实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为基础,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马尔科夫模型对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区4期(1972-200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整体演变方式由复杂到简单,强度由强到弱,均逐渐向林地转化。1987、2000、2008年及验证并预测的202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较1972年分别增加1.9%、14.4%、18.9%和18.6%。林地占总价值比例最高,达65%以上;水文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土壤3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50%左右。前3个时段内影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林地,预测2008-2020年间将为草地。
郑江坤余新晓贾国栋夏兵
关键词:生态生态服务价值LUCC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