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4023)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4
相关作者:丁志峰常利军王椿镛王兴臣孙为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地震观测
  • 4篇地幔
  • 4篇上地幔
  • 3篇上地幔各向异...
  • 3篇横波
  • 3篇横波分裂
  • 2篇度夏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南极长城站
  • 2篇科考
  • 2篇块体
  • 2篇各向异性
  • 2篇各向异性研究
  • 2篇鄂尔多斯块体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应力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阵

机构

  • 12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1篇常利军
  • 9篇丁志峰
  • 7篇王椿镛
  • 1篇孙为国
  • 1篇王兴臣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Scienc...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紧邻青藏高原,其构造活动和动力学问题一直受到地学工作者的重视。它南抵秦岭-祁连造山带,北缘以阴山为界,东缘以吕梁山为界,西缘以贺兰山和六盘山为界,是我国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48
2011年
对布设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的固定和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网共111个台站记录作远震SKS(SKKS)波形资料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和叠加分析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和北缘,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为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在鄂尔多斯多斯块体南缘,快波方向主要是NWW-SEE和近EW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快波方向总体表现为近EW方向,间有NEE-SWW方向和NWW-SEE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快波方向在北部是近NS方向,而南部则是近EW方向.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范围是0.48~1.50s,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时间延迟平均值小于其周缘地区.通过分析研究区各向异性特征,认为构造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保存的"化石"各向异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向NE方向的推挤,造成岩石圈NW-SE方向的拉张伸展,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和北缘下的上地幔物质沿NW-SE方向发生了形变,使得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的方向;在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刚性的华北块体和扬子块体碰撞作用,使得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平行于两个刚性块体的碰撞边界和秦岭造山带的走向.结合该区域绝对板块运动和速度结构研究,认为在秦岭造山带下可能存在一个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地幔流通道;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汾河地堑和太行山,相对复杂的各向异性特征可能由于西太平板块俯冲、区域伸展构造、造山运动等共同作用引起的.对于YCI台得到的各向异性参数(快波方向变化范围是45°~106°,时间延迟变化范围是0.6~1.5s)随事件反方位角呈现出π/2周期的变化,符合双层各向异性模型.基于0.125Hz的主频和实测的各向异性参数,我们模拟得到了最佳的双层各向异性模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上地幔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中国第27次和28次南极长城站地震观测
2012年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和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洲。南极洲以横贯南极山脉为界,东部为东南极地盾,西部为西南极造山带,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是地球上唯一的被地球旋转轴穿过的大陆。南极洲号称世界“寒级”、“冰级”和“风级”,具有极端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南极大陆的地震观测远远落后其他地方,被认为是没有地震的大陆。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南极地震观测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尽管其地震活动性和强度没有其他大陆高,但仍然监测到一些中小地震。由于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构造,在南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
常利军
关键词:南极长城站地震观测南极大陆构造环境气候条件人类社会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上午08点02分,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33.2°N,96.6°W)发生了MS7.0地震(图1,以下简称为芦山地震)。截止2013年4月27日,已发生余震约...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
文献传递
第27次南极科考度夏期间长城站地震观测
<正>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和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洲。南极洲由东南极地盾、南极横贯山脉和西南极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组成,是地球上唯一的被地球旋转轴穿过的大陆,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南极洲号称'世界寒级'、'世界...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孙卫国
关键词:地震观测构造地震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
<正>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结果,由于陆-陆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崛起过程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的山脉与水系的走向发生了约90°的大转弯,故分别称为东构造结和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
<正>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结果,由于陆-陆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崛起过程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的山脉与水系的走向发生了约90°的大转弯,故分别称为东构造结和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中国第27次和28次南极长城站地震观测
<正>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和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洲。南极洲以横贯南极山脉为界,东部为东南极地盾,西部为西南极造山带,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是地球上唯一的被地球旋转轴穿过的大陆。南极洲号称世界'寒级'、'冰级...
常利军
文献传递
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度夏期间长城站地震观测被引量:3
2012年
在第27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度夏期间,针对长城站原地震台受干扰源(如发电栋、冷库)的影响,对台站进行了重新选址工作,并完成了新台站的基建工程(摆坑、电缆布设等),架设了一套宽频带地震仪。对新台站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新台站运行稳定,背景噪音小,记录的地震事件信噪比高,这为下一步开展相关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尽管本次科考地震观测时间短,但是新台站不仅观测到了远震记录,而且观测到了长城站附近地区的近震和疑似冰震的记录。单台定位结果显示4次近震分布基本与南设得兰群岛走向平行,且震源深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深。
常利军丁志峰孙为国
关键词:地震观测远震近震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5年
对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地震台站的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的到时延迟.在研究区,观测到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从南向北有分区特征,慢波到时延迟的随时间有趋势性变化.空间上,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在南部为北东向,与龙门山断裂走向一致,而北部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位于断裂带上的台站TQU和BAX表现出特殊性,可能受到龙门山断裂带的直接影响,体现了断裂带上的应力场方向变化的特殊性.时间上,慢波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
关键词:横波分裂地壳应力快波偏振方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