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ZD0039-11)

作品数:11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学军齐顾波罗江月刘鸿武胡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动因
  • 2篇社会
  • 2篇社会角色
  • 2篇社会政策
  • 2篇青年
  • 2篇青年权益
  • 2篇宗教
  • 2篇文明冲突
  • 2篇谜底
  • 2篇基督
  • 2篇基督宗教
  • 2篇角色
  • 2篇公平发展
  • 2篇非洲政治
  • 2篇本土
  • 2篇本土化
  • 1篇学术意义
  • 1篇援助
  • 1篇中非农业合作
  • 1篇农业

机构

  • 13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王学军
  • 1篇付海娜
  • 1篇罗江月
  • 1篇刘鸿武
  • 1篇胡美
  • 1篇齐顾波
  • 1篇温国砫

传媒

  • 4篇非洲研究
  • 2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国际论坛
  • 1篇西亚非洲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年份

  • 4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兴援助者与非洲发展被引量:3
2011年
近年来,新兴援助者日益活跃,它们几乎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其援助对象指向发展中国家。新兴援助者在非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尤其突出,它们强调非洲作为受援者在援助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力图建立一种双向互动、援他与助己相统一的援受关系。这种新兴的援助关系已经超出单纯的援助范畴而日益显示出南方国家联合自强、共同发展的特色,也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的发展平台,拓宽了非洲获得外援的渠道,改善了非洲发展的外在软环境。
胡美
关键词:南南合作
初论建构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被引量:11
2010年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会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风生水起,物换景移。30年来,随着中国外交实践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并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之重大变革,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一直在努力作出理论回应,尝试着理论创新与知识变革。今天,非洲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拓展的"新边疆",成为理论创新的新天地。从一个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发展进程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变动的大背景来看,非洲研究这一"学术新边疆"之探测与开垦,对中国学术现代品质之锻造——诸如全球视野之拓展,世界情怀之建构,主体意识之觉醒,中国特色之形成,等等,都可能具有某种重要的引领与增益作用。
刘鸿武
关键词:学术意义
探索中非合作关系的谜底——评《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
2011年
近十年来,中非合作交往的独特性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各方学者或引经据典、著书立说,或深入中国和非洲实地考察访问,争论诘辩中非关系迅速发展的秘诀。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刘鸿武教授与罗建波博士合著的《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该书将中非合作关系放在全球体系变革与非洲大陆寻求发展的大框架内进行思考。
胡美
青年与非洲发展:北非变局的启示
作为世界上人口结构最为年轻的大陆,非洲国家的青年发展问题及其政治化趋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持续数十年的人口高速增长积累的人口红利有可能成为非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但另一方面,在政治体制僵化、老人政治弊端难破、青...
周玉渊
关键词:非洲政治青年权益社会政策公平发展
文献传递
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与启示被引量:18
2011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闻报刊上有大量介绍中非农业合作的报道,但鲜有学术分析和总结,这与不断蓬勃发展的中非农业合作实践不相符合。文章通过对50多年中非农业合作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特点的分析,以为中非农业合作经历了从早期单一的、单向的、无偿的农业援助,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强调双向受益、合作共赢的机制,再到21世纪中非合作论坛之后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内容广泛化、合作渠道机制化、合作主体多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中非农业合作的理念和方式并非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内发展政策、国际发展环境和非洲各国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选择,它是个动态的"边干边学"的探索过程。
齐顾波罗江月
关键词:中非农业合作
欧盟对非洲政策新动向及其启示被引量:8
2010年
近年来,世界各大力量在非洲的快速介入不断冲击欧盟对非洲传统的控制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为了继续维持其在非洲地区的传统主导权和特殊利益,欧盟开始调整其对非合作政策,从过去更多强调贸易与发展,转向更多地突出安全、人权、气候变化等领域,并将先前强调的贸易与发展纳入其中,表现出明显的安全化趋势。在政策实施手法上,欧盟更为务实、灵活。
王学军
关键词:欧盟安全化
从刚果(金)冲突与达尔富尔危机看中国对非安全政策的新特点被引量:1
2011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联合国、非洲联盟等多边机制开始积极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并逐步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中国在对刚果(金)冲突与达尔富尔危机中的行动参与,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对非洲安全政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两场冲突中,中国政府通过派遣维和部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利用多边以及双边关系、灵活处理尊重主权完整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对冲突的缓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非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在非洲利益的进一步拓展以及西方、非洲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对非洲和平与安全进程的参与必将有新的发展。
温国砫付海娜
关键词:达尔富尔危机
中国参与非洲和平安全建设:动因、进程与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的进程与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是一致的。责任需求、发展利益需求和海外公民安全保护的需求是推动中国参与非洲安全合作的基本动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通过联合国、非盟等全球与地区性机制,逐步加入到国际社会为实现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各种努力之中,并日益成为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中国不仅切实为非洲和平作出了贡献,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而且拓展了中国新安全观及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中国对非安全政策更趋成熟务实。这表明,中非关系正在出现某种转型,中非关系已经发展到需要中国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中国对非安全政策的新阶段。
王学军
青年与非洲发展:北非变局的启示
2011年
作为世界上人口结构最为年轻的大陆,非洲国家的青年发展问题及其政治化趋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持续数十年的人口高速增长积累的人口红利有可能成为非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但另一方面,在政治体制僵化、老人政治弊端难破、青年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青年也可能日益成为社会反叛与极端政治滋生的温床。此次北非发生的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反抗,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青年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反映出非洲国家面临严峻的青年问题。如何克服老人政治积弊,改进社会政策,重视青年权益与发展,已摆在大多数非洲国家面前。
周玉渊
关键词:非洲政治青年权益社会政策公平发展
基督宗教在当代非洲的发展及社会角色
2011年
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基督宗教在非洲获得广泛传播与发展的同时,其本土化趋势愈益加强。由于基督徒在非洲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在基督宗教的全球体系中,非洲教会正占据突出位置,在非洲各国和地区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日益彰显。尽管如此,非洲基督宗教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宗教和文化冲突的挑战,及自身神学建构、身份认同及社会互动方面的困境。总体上看,非洲基督宗教的本土化过程本身对独立以来非洲新兴国家本土文化和国家民族意识的成长有复杂的影响。因不同因素的制约,本土化的基督教对非洲各国现代文明建构和内源型文化的塑造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尚有待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
马恩瑜
关键词:基督宗教本土化文明冲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