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705139)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李珊山宋洋蔡晴刘维达郑华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孢子丝菌
  • 4篇孢子丝菌病
  • 4篇菌病
  • 2篇申克孢子丝菌
  • 2篇敏感性
  • 2篇酵母相
  • 1篇药敏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抗真菌
  • 1篇同患
  • 1篇微量稀释法
  • 1篇微生物敏感性...
  • 1篇稀释法
  • 1篇母婴
  • 1篇母婴同患
  • 1篇菌丝相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篇李珊山
  • 5篇宋洋
  • 3篇刘维达
  • 3篇蔡晴
  • 2篇姚蕾
  • 2篇郑华
  • 2篇沈永年
  • 2篇吕桂霞
  • 2篇陈伟
  • 1篇付爱华
  • 1篇刘惠博
  • 1篇陈世义
  • 1篇田亚萍
  • 1篇刘鹤松
  • 1篇刘媛媛
  • 1篇王虹

传媒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孢子丝菌病药敏和治疗进展
2010年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深部真菌病,其致病菌申克孢子丝菌为一种双相真菌,双相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至今仍无统一标准。饱和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常用药物,临床中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对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体外药敏试验是评价抗真菌药物活性的重要方法,也是选择药物的依据之一。
蔡晴李珊山刘维达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58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对近3年吉林地区585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我院皮肤科确诊的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5例患者中男女比1:1.35,平均年龄40.5岁,发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22.05%);平均病程6.78个月;冬春季节发病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居住于农村者551例(94.19%),有外伤史者占25.47%。临床表现以固定型最常见(56.58%),其次为淋巴管型(39.66%),皮肤播散型和不确定型各占1.88%。受累部位以四肢(50.94%)及面部(43.76%)最多。治疗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联合治疗。失访250例,余335例已治愈289例,平均疗程2.09个月,其余46例仍在治疗随访中。结论孢子丝菌病近年来仍然是吉林地区的多发病,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与以往报道相似,但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及皮损不典型病例增加,碘化钾、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是治疗孢子丝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李珊山刘鹤松郑华陈世义付爱华王虹宋洋姚蕾刘媛媛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
微量稀释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用液基微量稀释法观察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将54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连续传代获得酵母相,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2检测菌株酵母相对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碘化钾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质控株为克柔念珠菌ATCC6258。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抑菌作用;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C)几何均数大于64μg/mL;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MIC几何均数分别为0.98μg/mL和0.17μg/mL。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的MIC值分别高于伊曲康唑+碘化钾及特比萘芬+碘化钾(P均<0.05)。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M27-A2方法适用于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敏感性;酵母相时碘化钾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加强效应。
蔡晴李珊山宋洋沈永年吕桂霞陈伟刘维达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
30例婴幼儿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近年来孢子丝菌病发病呈增高趋势,以往罕见的3岁以内婴幼儿孢子丝菌病也有增多。现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间我科确诊的30例婴幼儿孢子丝菌病病例报道如下。
宋洋李珊山姚蕾田亚萍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婴幼儿病例报道
母婴同患孢子丝菌病2例被引量:2
2011年
例1男,12个月。左侧颞部淡红斑块2个月,周边有卫星状丘疹,间断溢出黄白色液体。例2女,31岁。系例1母亲,于患儿发病1周后上唇右上方出现米粒大丘疹,渐发展为黄豆大淡红色疣状结节。2例经组织病理、PAS染色及真菌培养,均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刘惠博李珊山郑华宋洋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母婴
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利用显微镜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丝和孢子比例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2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4次传代后总计55.8%实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部分申克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传代增加了菌丝相至酵母相的转化率。
蔡晴宋洋沈永年吕桂霞陈伟李珊山刘维达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