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7N0078)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3
相关作者:陈顺立杜瑞卿苏延宾王骁力林春穆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科技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毛竹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化
  • 2篇土壤化学
  • 2篇土壤化学性质
  • 1篇幼虫
  • 1篇幼虫密度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频次
  • 1篇竹笋
  • 1篇毛竹笋
  • 1篇环境指标
  • 1篇次生物质

机构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陈顺立
  • 2篇杜瑞卿
  • 1篇张征田
  • 1篇苏延宾
  • 1篇林春穆
  • 1篇王骁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华东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关系的层次递进判别分析
2011年
为了揭示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化学指标、土壤深度的关系,在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三丰村选取春笋被浙江栉蝠蛾重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各2个样地进行调查,土壤由表及里依次分成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测定pH值、全N含量等7个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每一层及不同层次的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层独立分析,第1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全N含量(X2)和速效K(X6);第2层中单个指标都不具有显著性,判别最有效的组合仍为全N含量(X2)和速效K(X6);第3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速效K(X6)和有机质(X7)。(2)依据第1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2层和第3层,第2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3层,但第2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第3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和第2层,判别函数具有随土壤层递进而正确判别的递进性,而不具有逆土壤层进行正确判别的逆向性。(3)对第1层与第2层的组合、第2层与第3层的组合的判别分析,发现单个指标的显著性有所变化,但判别组合的指标没有变化,再次说明了土壤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的影响特性。(4)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相比较,判别分析不仅能反映单个指标在分组中的显著性,而且反映出指标组合的重要性,表明单个指标的显著性不能构成对分组区别的决定性。在层次递进分析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表明各指标在各层以及层次组合中的作用,反映出了层与层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土壤的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地影响,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危害程度关系密切的是全N含量(X2)和速效K(X6),即全N含量(X2)的增加和速效K(X6)的减少会使危害程度加重,其次为全P含量(X3),全P含量的增加可使危害程度加重。判别分析法较方差分析和多�
杜瑞卿陈顺立张征田罗群荣林春穆
关键词:毛竹土壤化学性质
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土壤是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区土壤分析,明确了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发生严重的林分与轻度发生的林分相比,其土壤pH值小,速效K含量低,全N、全P含量高。因此,通过毛竹林地土壤管理及合理施肥可以减轻该虫的危害。
苏延宾罗群荣陈顺立叶小瑜吴智才
关键词:毛竹土壤化学性质
浙江双栉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浙江双栉蝠蛾是福建省毛竹笋的一种新害虫,该虫在福建1年发生1代,6月中旬幼虫孵化,11月初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毛竹笋萌发的不定根或冬笋,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集中在春笋的周围并蛀入笋内为害,幼虫历期长,达273—298d。老熟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中旬到下旬,蛹期23—28d。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雌成虫可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63粒,卵期25—30d。
罗群荣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毛竹
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的影响
2008年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罗群荣
关键词:毛竹笋次生物质
应用反频次比较法研究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应用反频次比较法在福建邵武市11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样地上调查浙江双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通过正频次比较法分析,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总计抽样的550株竹笋上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以样地为单位,经过反频次比较法分析11块样地上浙江双栉蝠蛾的分布类型,结果为:样地1,2,4,5和8属于奈曼分布,样地7,9,10和11属于负二项分布,样地3和6属于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判别分析法判别函数能够100%正确分组,依据F值大小,6个环境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有机质(X5)、林地卫生(X6)、坡位(X3)、坡向(X4)、竹林结构(X2)、立竹度(X1)。由此得出:无论是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还是以每个样地为研究对象或单位,都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非均匀的聚集型分布。土壤腐殖质厚、林地卫生差可使双栉蝠蛾幼虫密度增大,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和坡向单个指标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但综合作用明显;反频次比较法比聚集度指标评价更为详细科学。
杜瑞卿陈顺立罗群荣王骁力林春穆吴智才
关键词:毛竹幼虫密度环境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