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187)

作品数:24 被引量:560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宗明宋开山张柏曾丽红杜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松嫩平原
  • 7篇蒸散
  • 6篇遥感
  • 5篇土地利用
  • 4篇蒸散量
  • 4篇植被
  • 4篇净初级生产力
  • 4篇NDVI
  • 4篇MODIS
  • 4篇初级生产力
  • 3篇松嫩平原西部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作物蒸散量
  • 3篇参考作物
  • 3篇参考作物蒸散
  • 3篇参考作物蒸散...
  • 3篇草地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空军航空大学
  • 1篇吉林省土壤肥...

作者

  • 19篇王宗明
  • 18篇宋开山
  • 15篇张柏
  • 8篇杜嘉
  • 8篇曾丽红
  • 7篇任春颖
  • 5篇刘殿伟
  • 5篇罗玲
  • 4篇张素梅
  • 3篇毛德华
  • 2篇杨飞
  • 2篇娄彦景
  • 2篇张春华
  • 2篇常守志
  • 2篇国志兴
  • 1篇姚作芳
  • 1篇王卷乐
  • 1篇刘焕军
  • 1篇苗正红
  • 1篇乐夏芳

传媒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Chines...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测绘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1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IPCC《2006指南》提供的方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1954~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农田大面积增加,沼泽湿地、林地、草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农田、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之间;农田是沼泽湿地、林地、草地的主要转出对象,林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草地,沼泽湿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林地。1954~2005年共有1.07×10^3 km^2林地、5.73×10^3 km^2草地和2.59×10^4 km^2沼泽湿地转出为农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不断减少,1954~2005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共减少57.48Tg。林地、沼泽湿地、草地向农田的转化及林地向草地、沼泽湿地的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减少97.06Tg,农田向林地、沼泽湿地、草地的转化及草地、沼泽湿地向林地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增加39.58Tg。
常守志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春华张素梅
关键词:遥感和GIS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期遥感模拟与变化规律被引量:29
2010年
使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东北地区不同植被NDVI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分段式Logistic函数模拟了东北地区不同植被物候期,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植被物候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其中沼泽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的趋势明显,针叶林次之;结束日期的变化趋势表现不一,针叶林和沼泽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推迟,阔叶林、草丛和草甸植被呈现微弱提前趋势;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和农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推迟,生长季缩短,其中农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推迟和生长季缩短的趋势明显,草原次之;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原和农田4种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其中灌丛结束日期的提前趋势明显。
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方伟华
关键词:NDVI植被类型物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蒸散发影响的遥感分析——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被引量:13
2009年
以吉林省西部乾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和ETM+影像,分析该区1989年和2001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89-2001年,乾安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草地→耕地、草地与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内部的转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12年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日蒸散量格局基本一致,表现为:水体>湿地/耕地>林地>草地/轻度盐碱地>居民用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其中,59.6%的地表蒸散强度变化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草地→耕地、草地→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草地的蒸散强度变化以基本不变、减少、增加为主;由轻度盐碱地向重度盐碱地逐渐转变时,蒸散强度降低,反之增加。由于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其蒸散强度降低,而林地、居民用地、轻度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蒸散强度以增加为主。
金翠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杨桄
松嫩平原不同地表覆盖蒸散特征的遥感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为了准确估算松嫩平原不同地表覆盖的蒸散量,以MODIS产品及实测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通过SEBAL模型估算了松嫩平原2008年生长季(5-9月)的蒸散量,并利用涡动相关数据验证估算结果,发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整个生长季蒸散量的相对误差为18.26%,基本可以满足区域蒸散研究需求。通过探讨松嫩平原蒸散量的时空格局,发现2008年生长季蒸散量为183~1003mm,具有从西南部向东部、东北部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水体、林地、湿地的平均蒸散量最高,耕地、居工地次之,草地最低。最后,将蒸散量与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了2008年生长季水分亏缺状态,发现松嫩平原平均水分亏缺量为195.96mm,97%以上区域的蒸散量大于降水量,蒸散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地下水、径流来弥补降水量不足,生长季蒸散强烈,而降水量相对不足,对松嫩平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及压力。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杜嘉
关键词:蒸散遥感MODIS松嫩平原
利用SEBAL模型与P-M公式估算乌裕尔河下游地表蒸散被引量:3
2009年
先通过SEBAL模型估算了乌裕尔河下游沼泽旱地交错区1992年7月9日、1994年7月15日、1995年7月18日、1999年7月13日4个时相的日蒸散量,并通过P-M公式与作物系数进行时间尺度扩展得到了这4个时相所处月份的蒸散量,最后对日蒸散量、作物系数、月蒸散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蒸散量的频率分布图呈双峰结构,分别体现了旱地的蒸散特征、湿地与水体的蒸散特征;平均日蒸散量依照1994-07-15、1999-07-13、1995-07-18、1992-07-09的顺序依次降低;时相1994-07-15的平均日蒸散量与平均作物系数最高;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日最低气温对参考作物日蒸散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杜嘉
关键词:遥感蒸散作物系数
松嫩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松嫩平原19个站点的常规气象数据,采用FAO最新推荐的P-M公式计算了松嫩平原2000-2007年的参考作物日蒸散量、月蒸散量及年蒸散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松嫩平原的多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通榆、白城为全区的高蒸散中心,北安为低蒸散中心;②松嫩平原多年平均参考作物月蒸散量最高值出现在5月,而不是出现在气温最高的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③在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日平均风速与日照时数,日最低气温与高程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图8,表2,参15。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刘殿伟杜嘉
关键词:松嫩平原参考作物蒸散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改进CASA模型估算得到的草地NPP,分析了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总量在8.46~11.22Tg C之间,平均值为9.92Tg C,呈波动上升趋势;受气温、降水及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NP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积累期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搭配较好的4~10月,占年度NPP总量的99.60%;2000~2009年,春、夏、秋、冬四季草地NPP平均值分别为6.82gC.m-2.a-1、79.68gC.m-2.a-1、13.57gC.m-2.a-1、0.09gC.m-2.a-1,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空间上,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由南向北呈明显增加趋势,最低值分布在吉林省境内的中部地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各年草地NPP均高于吉林省,说明在松嫩平原西部黑龙江省草地长势优于吉林省;基于像元的NPP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3/4的草地NPP表现为增加趋势,NPP显著增加的草地面积是显著降低面积的7.6倍,说明2000~2009年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长势呈明显好转趋势。
罗玲王宗明毛德华娄彦景任春颖宋开山
关键词:NPP草地松嫩平原西部
玉米和大豆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与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3
2008年
基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玉米和大豆的实测光谱反射率、光合有效辐射及叶面积数据,选取常用的9种植被指数,并根据光谱曲线特征和植被指数结构建立了两种新的植被指数,对其估算玉米和大豆冠层FPAR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指数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的关系因植被类型而异。以近、短波红外波段较以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计算植被指数的估算效果好。NDVI、RVI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计算的植被指数中估算FPAR效果较好,玉米估算模型R2分别为0.81和0.82,大豆估算模型R2均为0.81;NDSI、RSI在近、短波红外波段计算的植被指数中较好,玉米估算模型R2均为0.86,大豆估算模型R2均为0.84,优于NDVI和RVI。试验表明,利用近、短波红外波段估算FPAR是可行的;冠层含水量较土壤背景对FPAR影响更大;玉米和大豆冠层FPAR与叶面积指数(LAI)呈较好的对数关系,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5和0.70;但用植被指数估算FPAR效果要优于用叶面积指数。
杨飞张柏宋开山王宗明刘焕军杜嘉
关键词:玉米大豆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与验证被引量:7
2011年
在CASA模型基础上,根据松嫩平原西部自身特点对模型参数获取方法进行改进。以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估算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多种方法对估算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气候经验模型估算的太阳总辐射及改进后的水分胁迫因子计算结果精度较高,所作改进在保留原始CASA模型生理生态学基础上简化了模型输入参数,对本研究区是可行的。通过与实测数据(实测值与估算值之间R2=0.64,P<0.05)、通量观测数据(估算精度为72%;相关系数R=0.9,P<0.05)、MODIS NPP产品(总体精度为81.41%)及他人估算结果对比发现,本研究估算的松嫩西部草地NPP结果精度较高。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年NPP总量介于8.46~11.22Tg C之间,平均值为9.92Tg C。空间上,各年NPP均呈南低北高的分布格局;受气候因素和土壤条件影响,松嫩平原西部黑龙江省部分的草地NPP高于吉林省部分。过去10年间,松嫩西部草地NPP按降序排列依次为:2008>2005>2002>2007>2003>2004>2006>2009>2000>2001。
罗玲王宗明毛德华娄彦景任春颖宋开山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草地松嫩平原西部
基于PROSAIL模型及TM与实测数据的MODISLAI精度评价被引量:36
2010年
利用PROSAIL模型和TM影像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地面实测数据,从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分别对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带的MODISLAI产品精度进行验证分析,为准确评价和科学准确应用MODIS数据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MODISLAI产品精度因玉米生长时期和植被类型而异,混合像元是造成MODISLAI产品低估玉米作物LAI值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年份不同生长时期,MODISLAI和实测数据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在玉米生长灌浆期之后,MODISLAI产品与同期地面实测玉米LAI相比,约低估了33%~53%左右,MODISLAI产品值明显低于TM影像反演的LAI值,约低估玉米LAI值约30%~69%左右。因MODISLAI产品值与实际值有较大偏差,非常有必要对农作物MODISLAI产品值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准确利用MODISLAI产品及其算法改进后产品精度提供一种评价途径。
杨飞孙九林张柏姚作芳王宗明王卷乐乐夏芳
关键词:作物图像质量叶面积指数MODISTM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