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156)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钟来元杨杰文郭荣发刘黎明刘亚彬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砖红壤
  • 5篇红壤
  • 3篇有机酸
  • 2篇食物安全
  • 2篇水稻
  • 2篇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应急
  • 1篇应急预案
  • 1篇预警
  • 1篇预警指标
  • 1篇预警指标体系
  • 1篇植株
  • 1篇指标体系
  • 1篇溶出
  • 1篇水稻土
  • 1篇水稻植株
  • 1篇土壤CD
  • 1篇区域粮食安全

机构

  • 9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钟来元
  • 5篇杨杰文
  • 4篇郭荣发
  • 3篇刘黎明
  • 3篇周鸿凯
  • 2篇刘亚彬
  • 1篇王兴
  • 1篇凌大炯
  • 1篇叶昌辉
  • 1篇黄少峰
  • 1篇起晓星
  • 1篇陈爱珠
  • 1篇王莉

传媒

  • 3篇环境化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品种水稻全生育期内土壤Cd赋存形态及ω(Cd)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以优优128、粳籼89、湛优226和粤香占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土壤Cd污染,采用BCR法区分土壤Cd赋存形态,从而比较水稻品种对土壤Cd赋存形态及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施用外源性Cd情况下,水稻土中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为主,而弱酸提取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络合物等形态的质量分数均较低,且后3种赋存形态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随着外源性Cd施入量逐渐增加,土壤中弱酸提取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w(Cd)有所升高。水稻品种和生育期不同,土壤中各赋存形态w(Cd)也有所差异。粳籼89全生育期内土壤中弱酸提取态w(Cd)及在土壤总Cd中的比例均明显地高于其他3个品种,这表明,粳籼89根系分泌物及其影响下的土壤对Cd的络合与固定能力较低,致使外源性Cd长时间停留在生物有效性较高的弱酸提取态。此外,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土壤中弱酸提取态w(Cd)及其在总Cd中的比例随时间延长而有所降低。
钟来元周鸿凯叶昌辉黄少峰
关键词:水稻土赋存形态
草酸对砖红壤的还原-溶解及其与磷素释放的耦合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砖红壤中铁、铝氧化物对P素的强烈吸附和包蔽是这类土壤P素生物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P素释放与土壤的还原-溶解过程关系极其密切.通过研究草酸对砖红壤的还原-溶解反应,以揭示溶液中c(Fe),c(Al)和c(P)以及pH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溶液pH条件以及2种陪伴金属阳离子(铝离子和铜离子)对Fe,Al和P释放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24 h反应时间内,溶液c(总Fe)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pH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后则保持不变;溶液c(Al)逐渐升高,而c(P)则表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溶液中c(Fe),c(Al)和c(P)以及pH主要受土壤固相还原-溶解反应与离子表面吸附反应的相对强弱控制.低pH条件有利于土壤还原-溶解反应的进行,促进Fe,Al和P释放到土壤溶液.此外,溶液中c(Al)和c(P)差异明显,而c〔Fe(Ⅱ)〕和c(P)之间差异较小,表明草酸还原-溶解砖红壤过程中,Fe(Ⅱ)和P释放基本同步进行.铝离子或铜离子对草酸还原-溶解砖红壤过程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平衡溶液中c(P)和c〔Fe(Ⅱ)〕.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周鸿凯
关键词:草酸砖红壤
大田生产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植株中镉的分布特点
本文通过4个水稻品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稻植株Cd积累和分布的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的根系是吸收Cd的主要器官,也是Cd的主要储存场所,无论是水稻分蘖期还是成熟期都是很明显;在水稻成熟期,籽粒(糙...
周鸿凯何觉民陈小丽莫俊杰黎华寿
关键词:大田生产水稻
文献传递
区域综合食物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被引量:10
2010年
区域综合食物安全是国家宏观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综合食物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区域综合食物安全风险预警和有效防范的基础。该文回顾了国内外对食物安全内涵的认识发展过程,明确了综合食物安全必须达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可持续供给安全3个方面的目标,并构建了区域综合食物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各预警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2005年14a中湖南省综合食物安全态势总体上处于轻警状况,其中,食物数量安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状态,14a均为无警;食物质量安全出现9a中警和5a重警,安全形势严峻;食物可持续安全发展势态良好,出现1a中警,5a轻警,其余为无警。由此可见,目前湖南省综合食物安全风险防范的重点是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可持续供给安全风险的防范。
钟来元刘黎明王兴刘亚彬
砖红壤对Cr(Ⅵ)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研究了表面覆盖度、H2PO-4等因素对砖红壤吸附Cr(Ⅵ)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土壤与Cr(Ⅵ)反应时间对表面吸附态C r(Ⅵ)解吸量的影响,还对土壤吸附Cr(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所研究的pH值范围内,砖红壤对Cr(Ⅵ)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减少,这表明砖红壤吸附Cr(Ⅵ)机理中存在静电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当Cr(Ⅵ)初始浓度较高时(0.1 mmo.ll-1),吸附反应速率开始比较快,持续约5m in,随后逐渐减缓.而当Cr(Ⅵ)初始浓度较低时(0.05 mmo.ll-1),土壤对其吸附速率十分迅速,5m in内的吸附量占总吸附量的96%以上.该结果表明,表面覆盖度越低,吸附反应速率越快.H2PO-4的存在将降低吸附反应速率和吸附量.H2PO-4对土壤表面吸附态Cr(Ⅵ)的解吸反应动力学也表现出双速率特征,即开始比较迅速而随后逐渐变缓.当延长土壤对Cr(Ⅵ)的吸附时间后,Cr(Ⅵ)吸附量虽然没有增加,但其解吸量却减少,这说明吸附态Cr(Ⅵ)滞留在土壤表面期间,其结合形态向难解吸态方向发生了转变.
杨杰文陈爱珠钟来元
关键词:解吸动力学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区域粮食安全风险因子识别和分类被引量:6
2011年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宏观粮食安全的基础。该文运用故障树法对影响中国粮食供需安全的风险因子进行了定性识别,建立了粮食安全风险因子识别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系数法对区域粮食安全风险因子进行定量识别。该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依据各风险因子风险来源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类,建立了风险因子的分类体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耕地资源约束、水资源约束、劳动力短缺、农药和化肥投入成本约束、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收入水平变化、人口数量变化是影响该区域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也能为进一步开展粮食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起晓星刘黎明刘亚彬王莉
关键词:故障树粮食安全
我国食物数量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食物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都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综合食物安全保障的风险源。研究对综合食物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综合食物安全应当包括食物数量安全,其中食物质量安全和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其中食物数量安全是实现综合食物安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食物数量安全的5大风险因子:即资源约束风险、生产投入性约束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消费需求风险和国际贸易风险,构建了我国食物数量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系统,提出了我国食物数量安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措施。
钟来元刘黎明
关键词:食物安全应急预案
有机酸对砖红壤的溶解及固定态磷素的活化被引量:13
2010年
选择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4种土壤中常见有机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与砖红壤反应后,Fe、Al的溶出特征以及P的释放规律,并对上述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与土壤反应24h后,溶液中总Fe浓度随反应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但柠檬酸与土壤反应24h后,溶液中总Fe浓度则随反应体系pH值升高而增加.4种有机酸溶出土壤Fe的能力按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的顺序下降,溶出机制主要是络合溶解和还原溶解.溶液中Al的溶出量在4种有机酸-土壤体系中均随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且按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的顺序下降,溶出机制主要是质子溶解和络合溶解.有机酸对固定态磷素有明显活化效应,在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土壤体系中,溶液中P浓度均随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但在柠檬酸-土壤体系中,则随体系pH值升高而增加.溶液中Al/P物质的量之比要远大于Fe/P物质的量之比,这表明土壤中P主要结合在铁氧化物表面,其活化与铁氧化物的溶解过程关系密切.此外,Al的存在对草酸活化固定态P有抑制作用。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凌大炯
关键词:有机酸活化
pH和有机酸对氟溶出砖红壤中铝离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研究砖红壤对F-的吸附反应尤其是随后Al3+的释放过程,有助于增进对土壤酸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解.在初步揭示出F-吸附反应以及Al3+释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基础上,重点考察了pH和有机酸对上述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F-的吸附反应十分迅速,2 min内吸附量即可达到24 h内总吸附量95%,而土壤中不同含铝矿物的溶解度差异使Al3+的释放过程在前15 min十分迅速,释放量可达24 h内总释放量的80%,随后则逐渐减缓.降低反应体系pH可促进Al3+释放,但会使F-吸附量减少,这是因为伴随Al3+的释放,部分F-又可以AlF络合物的形态重新进入溶液,尽管在低pH条件下,土壤表面以带正电荷为主而有利于F-吸附.草酸和抗坏血酸对土壤吸附F-均有抑制作用,但对F-溶出土壤Al3+有促进作用.此外,草酸对土壤铁氧化物的选择性溶解作用,可使更多F-吸附在土壤铝氧化物位点,并导致Al3+释放量增加.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
关键词:砖红壤有机酸
有机酸溶解砖红壤过程中Mn(Ⅱ)的释放规律被引量:11
2011年
研究土壤Mn(Ⅱ)释放规律对揭示锰氧化物的形成机制和了解酸性土壤锰毒效应大小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柠檬酸溶解砖红壤过程中,Mn(Ⅱ)的释放速率在前4 h比较迅速,其释放数量可达24 h反应时间内总释放量的59.5%,但随后释放速率逐渐减缓.快速阶段被认为是土壤表面交换态Mn(Ⅱ)的释放,而慢速阶段则与土壤锰氧化物的缓慢溶解密切相关.低pH条件有利于Mn(Ⅱ)释放,其释放机制包含柠檬酸对土壤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A l(Ⅲ)对Mn(Ⅱ)的释放有抑制作用,而Fe(Ⅲ)则有促进作用.有机酸的解离性质及官能团活性对Mn(Ⅱ)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Mn(Ⅱ)释放数量按柠檬酸>丙酮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的顺序下降.此外,就草酸和柠檬酸比较而言,当pH值小于4.25,草酸体系中Mn(Ⅱ)释放数量大于后者,但随着pH升高,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
关键词:砖红壤有机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