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880110)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郝兆杰汪基德张炳林李五洲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电化教育
  • 2篇电影
  • 2篇教育技术
  • 1篇电影教育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以人为本
  • 1篇早期电化教育
  • 1篇人为本
  • 1篇论教育
  • 1篇民国
  • 1篇民国时期
  • 1篇教育技术学
  • 1篇教育技术学研...
  • 1篇教育起源
  • 1篇教育实施
  • 1篇技术化
  • 1篇技术化倾向
  • 1篇技术学

机构

  • 4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篇汪基德
  • 2篇郝兆杰
  • 1篇李五洲
  • 1篇张炳林

传媒

  • 3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中国电化教育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934年的发现——对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教材的解读
2015年
学界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教材(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出版于1934年的《电影教育实施法》进行深入解读,有了几点发现:《电影教育实施法》是我国较早的电化教育著作,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化教育教材,具有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蕴含超前的教育技术理念。
李五洲
关于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被引量:20
2013年
近年来,教育技术"人文关怀"类研究日渐增多,然而教育技术须"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不辩自明的命题。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为其"以人为本"提供了内在逻辑,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其应"以人为本",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为其"以人为本"提供可能性前提,技术化倾向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教育技术"以人为本"提出了现实诉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植根于现实土壤,体现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AECT’94定义体系中的五个范畴为教育技术实践渗透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切入点。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时,不同范畴有不同的内涵与方式。
汪基德郝兆杰
关键词:教育技术以人为本技术化倾向
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被引量:5
2012年
"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是当前学科研究的两种取向。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体系取向"以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为核心目的,"问题取向"则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旨趣。这两种研究取向各有利弊。"体系取向"在构建完备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同时,易产生"为了体系而体系"的研究偏差,并导致学科领域的泛化、学科建设的封闭和狭隘等;"问题取向"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在保持鲜活性和生命力的同时,易导致研究流于"现象",缺乏深刻性、建设性与系统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的分离,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是实现"体系取向"与"问题取向"统一的抓手,是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应然之道。
汪基德郝兆杰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学科建设
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阶段划分被引量:4
2012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早期电化教育的起源及阶段的划分问题却存在很大分歧。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起源于电影教育,并有着基于教育电影的大教育取向特点。早期电化教育萌芽于幻仙影戏公司,发轫于商务印书馆。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重心开始转向政府官营机构和提倡新学的大学。本研究以"血花剧社"电影部(最早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电影股、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上海大夏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代表,梳理了它们在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呈现了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后,结合对目前一些学者关于电化教育诞生与阶段划分观点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炳林
关键词:民国时期电影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