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作品数:1,626 被引量:5,003H指数:26
相关作者:万永革王晓山刘代芹李杰孙丽娜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新疆地震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25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75篇天文地球
  • 100篇建筑科学
  • 5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5篇交通运输工程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电子电信
  • 9篇机械工程
  • 8篇矿业工程
  • 8篇文化科学
  • 4篇水利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理学
  • 3篇电气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58篇地震
  • 183篇震源
  • 145篇M
  • 122篇震源机制
  • 114篇断层
  • 95篇震前
  • 82篇地震前
  • 80篇地壳
  • 79篇强震
  • 76篇震源机制解
  • 75篇形变
  • 69篇应力场
  • 68篇裂带
  • 64篇断裂带
  • 62篇地震活动
  • 61篇发震
  • 59篇地震台
  • 56篇台网
  • 50篇抗震
  • 47篇地震应急

机构

  • 312篇河北省地震局
  • 300篇中国地震局
  • 157篇防灾科技学院
  • 133篇中国地震台网...
  • 127篇新疆维吾尔自...
  • 112篇中国地震局地...
  • 63篇山东省地震局
  • 61篇天津市地震局
  • 59篇中国地震局工...
  • 58篇中国地震局兰...
  • 54篇四川省地震局
  • 53篇安徽省地震局
  • 52篇中国地震局地...
  • 51篇宁夏回族自治...
  • 49篇北京市地震局
  • 48篇云南省地震局
  • 47篇山西省地震局
  • 42篇福建省地震局
  • 38篇青海省地震局
  • 37篇上海市地震局

作者

  • 64篇万永革
  • 52篇王晓山
  • 32篇刘代芹
  • 29篇李杰
  • 27篇孙丽娜
  • 26篇彭远黔
  • 20篇温超
  • 20篇冉志杰
  • 20篇武安绪
  • 19篇黄骥超
  • 19篇曾宪伟
  • 19篇刘芳
  • 19篇王想
  • 19篇崔华伟
  • 18篇李桂荣
  • 18篇朱治国
  • 18篇张帆
  • 18篇刘晓丹
  • 14篇刘双庆
  • 14篇郑建常

传媒

  • 174篇地震地磁观测...
  • 112篇华北地震科学
  • 107篇地震工程学报
  • 105篇中国地震
  • 93篇地震研究
  • 88篇震灾防御技术
  • 86篇地震
  • 84篇地球物理学报
  • 78篇地震学报
  • 56篇内陆地震
  • 56篇国际地震动态
  • 41篇华南地震
  • 33篇高原地震
  • 32篇地震地质
  • 29篇地球物理学进...
  • 26篇中国科技成果
  • 26篇大地测量与地...
  • 23篇防灾减灾学报
  • 2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9篇地震工程与工...

年份

  • 55篇2023
  • 171篇2022
  • 160篇2021
  • 136篇2020
  • 178篇2019
  • 159篇2018
  • 167篇2017
  • 191篇2016
  • 156篇2015
  • 140篇2014
  • 83篇2013
  • 61篇2012
  • 12篇2011
1,6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GNSS资料研究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形变与地震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2009-2011年三期GNSS观测资料,获得新源—和静6.6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分析得出:(1)研究区整体呈挤压缩短趋势,南部区域运动速率总体高于北部,而中部区域运动速率高于东西两侧,这与区域构造特点有关。新源—和静MS6.6地震之后,研究区西北部区域的应力场能量得到较大的吸收和释放。(2)从研究区应变分析中可以看出,沿断层出现的主应变率正负交替区域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从面膨胀等值线图可以看出,两个面收缩区之间区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区域。剪应变区域变化可以反映出地震的破裂方向。
朱治国秦珊兰李煜航崔笃信李桂荣
关键词:GNSS
近断层地震动下摇摆-自复位桥墩地震反应分析被引量:36
2017年
为讨论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RSC)桥墩在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地震反应,基于Open Sees数值分析平台建立了RSC桥墩抗震分析模型。同时建立了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墩,配置竖向无粘结预应力筋(Unbonded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PRC)桥墩的抗震分析模型作为对比。对各模型输入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以墩顶最大位移角、残余位移角、预应力筋最大应力为考察目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墩高(剪跨比分别为2、4和6)、不同桥墩类型(RSC、RC和PRC桥墩)时各桥墩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耗能钢筋配筋率增加,RSC桥墩墩顶最大位移角和预应力筋最大应力均减小;RSC和PRC桥墩均可有效减少桥墩震后残余位移角。耗能钢筋配筋率与PRC桥墩纵筋配筋率接近的RSC桥墩,两者的最大墩顶位移角、残余位移角和预应力筋应力水平均接近。无论是RSC桥墩还是PRC桥墩,当剪跨比大于等于6.0时,易发生预应力筋失效。为避免预应力筋失效引起RSC桥墩产生过大的墩顶残余变形,RSC桥墩中耗能钢筋配筋率不宜低于0.75%。
司炳君谷明洋孙治国杜敏
关键词:桥梁抗震近断层地震动OPENSEES
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固定尾波窗长,计算唐山地区尾波Q值,时间和空间上分析Q值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较长孕震时间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发震的过程,且中强震易发生在Q值高低值交界区偏高值一侧,震群易发生在Q值相对较低区域。
陈婷董建辉王晓山
关键词:SATO模型尾波Q值时空分布特征孕震过程中强震
天山中段两次地震前尼勒克分量式钻孔应变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为钻孔应变短期地震预报提供新思路,通过对尼勒克分量式钻孔应变的曲线形态、自检因子、面应变和剪应变异常的梳理,发现天山中段霍城M_(S)5.0、拜城M_(S)5.4地震前尼勒克分量式钻孔应变四分量出现破年变异常。自检因子在霍城M_(S)5.0地震前2个月出现"失洽"现象,异常形态表现为先下降后回返,地震时刻的相关系数基本达到最低值或在最低值附近。地震前剪应变、面应变曲线出现分叉现象,剪应变异常变化更显著。
韩桂红滕海涛高歌
河北及邻区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
2023年
利用河北及邻区2018、2019和2020年3期流动地磁矢量资料,经数据处理获得了“2018—2019”和“2019—2020”2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模型。并结合2019年12月唐山丰南4.5级地震和2020年7月唐山古冶5.1级地震震中分布,对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变化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空间分布并无一致性或继承性特征,相对于“2018—2019”岩石圈磁场,“2019—2020”岩石圈磁场各要素的年变化量呈现减小的趋势。2019年12月唐山丰南4.5级地震和2020年7月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呈现明显异常变化。具体表现为: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均存在局部弱化和转向的现象;震中处有磁偏角“0”值线和高梯级带通过。这可能是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
张海洋李博刘德强王朝景赵慧琴毛丰龙苏树朋
关键词:流动地磁地震活动前兆异常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被引量:18
2016年
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破裂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受到这3次地震,尤其是1850年M7.5地震明显的库仑应力作用,我们认为则木河断裂的高速左旋走滑运动以及7级以上强震的重复发生对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强震孕育和断裂演化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然后分析了鲁甸6.5级地震的共轭破裂与余震分布特征,并分别计算了两个共轭破裂面单独破裂对另一破裂面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EE向破裂促进NNW向破裂的发生,而NNW向破裂后则阻碍了NEE向破裂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发展成以NNW向破裂为主的共轭破裂事件;最后计算了共轭破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认为位于NEE向破裂面西侧的余震集中分布主要是由于应力触发作用而形成.
程佳徐锡伟刘杰
关键词:库仑应力余震分布
呼和浩特—包头盆地震源应力场状态分析
2017年
为了分析呼和浩特—包头盆地现今应力场状态,基于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运用振幅比方法获取2000—2016年该盆地及周边M_L≥2.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其一致性参数,并反演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特征主要表现为走滑特征,一致性参数空间分布处于低值状态,力轴方位基本与该区的应力场背景特征相符,即主压应力方位为北东、张应力方位为北西。
李娟韩晓明王晓山杨红樱张帆张晖
关键词:震源机制振幅比应力场
浙江临安地震台阵勘选测试与背景噪声水平分析
2020年
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地震台阵,可解决城市内地震监测台站建设不便和背景噪声高等问题,增强人口密集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杭州湾地区沉积层较厚,建设基岩地震台站不够现实,为适应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增强该区地震和非天然地震的监测能力,在浙江临安建设地震台阵。使用GL-PS60一体化宽频带地震计进行测点勘选工作,利用Welch平均周期法,对9个子台进行背景噪声功率谱估计。结果发现,背景噪声功率谱相关性较好,且与全球噪声模型一致性较好。在台阵勘选过程中,于2017年4月12日和13日分别记录到临安4.2级地震及菲律宾远震事件,波形清晰,表明初选台址效果较好,符合地震台阵建设要求。
李俊陈依伲张明于俊谊徐梦林汪贞杰陈军辉
关键词:地震台阵背景噪声
断层氢气浓度观测技术试验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为了探索地下流体地震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在中条山山前断裂带上开展了断层氢气浓度观测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对观测点位置、集气装置以及采样深度等观测条件的试验研究,给出了使用痕量氢在线自动分析仪进行断层氢气浓度观测的技术方法。针对在野外环境下该类仪器的稳定性、适宜条件进行了对比试验,对同一条断层上不同测点的氢气浓度动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断裂带上进行氢气浓度连续观测,技术上是可行的,本文提出的观测技术方法对观测点勘选、观测深度选择以及对观测数据的客观分析等均有参考意义。
范雪芳李自红刘国俊黄春玲王向阳
关键词:断层
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李守勇邹立晔孙晴赵爱平
关键词:邢台地震震源深度岩浆高导层
共16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