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lWYB014)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李春雨杨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京派
  • 2篇文化
  • 2篇京派文学
  • 1篇地域性
  • 1篇审美张力
  • 1篇文化认同
  • 1篇文化象征

机构

  • 3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春雨
  • 1篇杨莎

传媒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被引量:3
2016年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李春雨
关键词:文化认同京派文学审美张力
从李健吾看京派文学的超地域性被引量:1
2012年
京派文学不仅有地域性,还有超地域性。地域性和超地域性共同构成了京派文学的特质和文化景观。文化的意义大于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审美情趣又大于文学的地域色彩,这就是京派界定的难点与京派研究的关键点。在这方面,李健吾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李春雨
关键词:京派地域性
地域·文学·文化象征——“京派”历史与文学的再辨识
2014年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春雨杨莎
关键词:京派文学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