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FX002)
- 作品数:20 被引量:87H指数:5
- 相关作者:武树臣武建敏张玲夏建民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民族地区行政法治进程中民族习惯法的价值建构被引量:1
- 2015年
-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在法学领域内有关民族习惯法的价值仍然存在争议。学术上的争议并不影响民族习惯法在实践中的价值发挥,民族地区行政法治进程中民族习惯法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行政法治建设的前瞻探索都有价值显现,从以上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此推进民族习惯法在法学领域内的价值肯定。
- 夏建民
- 关键词:民族行政法治民族习惯法
- 寻找礼的源头——以古文字为视野被引量:1
- 2016年
- 古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古文字可以窥测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及其特征。远古礼仪规则包括戎礼、耦礼、冠礼、婚礼、丧礼、尸礼、讼礼,其分别意味着战争之礼、相见之礼、成人之礼、合欢之礼、弔亲之礼、祭祖之礼及听其有矢的法文化意向。这些礼节、仪式和规则都来源于远古的风俗习惯,正是风俗习惯所架构的生活世界才是法文化乃至一切文化真正的发源地。
- 武树臣
- “仁”的变迁:孔子法律思想的历史逻辑被引量:2
- 2015年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仁"源于东夷民族母哺其子、抵足而眠等风俗习惯。"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友爱、尊敬和合作。"相人耦"精神在殷周政治法律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孔子把朴素的"相人耦"习俗加工成为"人己和"思想,完成了"仁"的哲理化。同时形成孔子法律思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亲属相和的礼治思想,君民相和的德治思想,君臣相和的贤哲思想。
- 武树臣
- 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纠结与整合——兼及法治思维的实践转向被引量:8
- 2015年
- 传统不是历史的文本,而是从过去发展到今天依然在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实践元素。现代性法治的谋划存在于一个包含着重要传统元素的实践语境中,传统元素中的精华与糟粕都是现代性法治谋划不可逃离的文化语境。传统在现代性法治追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较量与博弈中,双方较量的结果并不是先定的,而是由实践中多种元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正是在对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纠结与整合的考量中,法治思维实践转向的意义获得了明确的阐释。实践论的法治思维不仅体现了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同时强调了偶然性及事件思维在法治实践中的重要价值,这是架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法治理论的重要维度。
- 武建敏
- 关键词:法治思维
- 玉琮的用途与豐(礼)的起源被引量:2
- 2014年
- 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在出土玉器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术界对琮的用途一直争论不休。琮是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扳指,它和玦、韘一样都是弓箭的附属器具。后来琮演化成战胜之神的象征而被人们崇拜。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多见玉琮,玉琮上面的"神徽"(亦即神人兽面纹),盖即远古战神蚩尤及其图腾独角兽(廌)的组合形象。古礼字(豐)即由琮和豆所构成。古代"行礼以玉",礼就是在对玉琮的顶礼膜拜和操练战斗之舞的过程中形成的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
- 武树臣
- 关键词:蚩尤
- 中国法的原始基因--以古文字为视野被引量:3
- 2016年
- 中国古代法在问世的最初阶段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原始基因,即中国古代法所具有的神圣性、权威性、伦理性、多元性和艺术性。原始的图腾崇拜中蕴含了古代法的神圣性元素,而戎礼军律及其实践则塑造了古代法的权威性特质,至于远古的风俗礼仪正是古代法伦理属性的发源地,誓命与御事恰恰表征了古代法的多元性。早期文明中的法体与证据运行方式则显示了古代法的艺术性,这或许正是一种实践智慧。这些原始基因构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施以重大影响。
- 武树臣
-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 武树臣
- 关键词:德治仁政慎刑
- 古文字中的“仁”
- 2015年
- 甲骨文中是否存在从人从二的"仁"字,学术界尚无最后定论。但金文中的"仁"字始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又见于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以及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和睡虎地秦墓竹简,可谓一脉相传。甲骨文中有"仁"的八个原形字:仌、夾、化、乘、尼、儿(兒)、身、申。它们反映了东夷民族"相人耦"的古老风俗,也是"仁"字问世的文化土壤。这些原形字的共同特点是双人结构。重文符号"二"的使用是"仁"字产生的技术条件。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正是以殷商时代的"仁"的古老观念为起点的。
- 武树臣
- 关键词:东夷
- 中国传统法学实践风格的理论诠释——兼及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孕育被引量:19
- 2013年
- 中国传统法学根植于法律实践中,它虽然不构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却具备明确的理论指向和思想旨趣。中国传统法学的理性基础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实践理性,因此传统法学不追求客观性的标准答案,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性路径。这种特质决定了传统法学的实践风格,这种实践面向包含了善的目的性追求与法律实践智慧。中国传统法学乃是当代中国实践法治观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生成的思想文化前提。法治是一种行动,通过行动塑造法治,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行动纲领。
- 武树臣武建敏
- 关键词:传统法学
- “仁”与“共和”传统——贵族法文化的历史命运被引量:1
- 2014年
- "仁"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观念。甲骨文所见"仁"字及其原形字反映了东夷民族的风俗习惯。"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即相敬互爱、诚实合作。"相人耦"在殷周政治法律实践中的体现,是君臣合治的"共和"精神,这也是贵族法文化的基石。孔子在传统"共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圣贤政治理论。战国以降,贵族法文化整体走向衰落,"共和"精神受到冲击。但在漫长帝制时代,不绝如缕的"共和"精神仍然发挥着潜在影响。
- 武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