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JL001)

作品数:16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周小亮田卫民王志勇李婷赵蔚蔚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收入分配
  • 3篇民生
  • 2篇异化
  • 2篇实证
  • 2篇农民
  • 2篇自由裁量
  • 2篇自由裁量权
  • 2篇唯物
  • 2篇唯物史观
  • 2篇经济学
  • 2篇经济增长
  • 2篇基尼系数
  • 2篇裁量
  • 2篇裁量权
  • 1篇新论
  • 1篇新生代农民
  • 1篇新生代农民工
  • 1篇新生代农民工...
  • 1篇增长动力
  • 1篇增长动力转换

机构

  • 9篇福州大学
  • 6篇河北金融学院
  • 2篇广东财经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9篇周小亮
  • 5篇田卫民
  • 2篇韩涌泉
  • 2篇王志勇
  • 1篇刘立坤
  • 1篇罗莹
  • 1篇卢雨婷
  • 1篇赵蔚蔚
  • 1篇刘万里
  • 1篇方建国
  • 1篇李婷

传媒

  • 3篇学术月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当代财经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农村经济
  • 1篇学术探索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政治经济学评...
  • 1篇海派经济学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被引量:4
2012年
如何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以实现"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必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在回溯国内外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不同理论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及路径选择,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中有待求解的基本问题。
周小亮
关键词:保障改善民生
“唯物史观”视角下偏好演化及其应用分析——基于“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互动演化被引量:5
2012年
建立在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基础上的主流偏好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方面常常出现理论与现实相悖之困境。为此,本文摒弃新古典经济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等假设,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偏好演化基础,以"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分析主线探索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偏好引导与重塑,由此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包容发展的微观基础。
周小亮韩涌泉
关键词:唯物史观
社会资本对广义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实证检验
2013年
本文基于二元经济、实物现金为标的的收入水平局限性、人情社会等转型阶段的历史特征,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广义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对比论证。基于回归分解,在控制其他收入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对广义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在排除随机扰动项的贡献之外,它分别贡献了总体不平等和预测值不平等的27%和51.2%;位于第二梯队的是年龄和区域变量,它们分别贡献了总体不平等和预测值不平等的9.2%、17.1%和4.3%、7.96%;第三梯队的影响变量分别是社会资本、教育、政治身份、性别、家庭规模和经验;而职业类型的影响还不足总体的0.2%。
周小亮方建国刘万里
关键词:社会资本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与框架设计被引量:28
2015年
为了避免中国经济失速增长,特别是为了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深入探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化规律。现有的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增长动力及其转换分析,主要是以资本为中心并侧重于生产要素贡献分析,难以体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系统特征及要求。事实上,经济增长是以人的经济活动努力为中心的复杂系统过程,并具有国情和制度禀赋特征。因此,对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有必要通过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并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要求,从而构建一个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解释力的制度、行为与绩效互动演化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分析框架,以此来探索并求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特征、条件、机理、路径以及新增长点如何培育等问题。
周小亮
关键词:经济增长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市场经济与收入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相伴相生,这种观点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得到广泛认同。但实际上,计划经济中的经济剩余被集中到国家,计划者倾向于满足自己。而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无数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产者,他们在各个环节的竞争将导致居民收入分配比计划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更为平等。1978-2010年中国的经验数据表明:市场化显著缩小了收入差距,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将缩小0.1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不仅是今后经济转型中的重大现实任务,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
田卫民
关键词:市场化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从总收入到可支配收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被引量:2
2013年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机制,政府财政的职能突出聚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被忽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金的征收未能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的直补突出了"效率优先"和"粮食安全"意识,由此导致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显著大于总收入基尼系数。2002-2010年我国的总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收入分配差距全方位扩大,2002-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比总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扩大20.53个百分点,并且所有年份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田卫民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
“民生财富系统”论:一种新的发展观被引量:2
2013年
不同时期民生的价值导向及结构是不同的,作为改善民生物质基础的财富内容及结构也应具有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要促进民生需求的全面满足,中国应从仅追求单维商品财富的量态增长转向多维财富的综合质态增长,确立商品财富、自然财富、知识财富相互协同的三维财富观,并应在理论上探析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的财富系统之特征。通过"生产方式——人的发展——分层偏好——财富结构"之间互动演化模型分析,不仅可以发现民生改善与财富发展具有内在互动关系,而且可以推论"民生财富系统"应是一个能够创造出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等民生需求的涵盖商品、自然和知识的三维财富大系统。其基本要义主要体现在民生效用最大化、代际差异最小化、系统协调发展系数最大化等三个方面。"民生财富系统"的提出,对于拓展和深化民生导向型财富增长与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并有利于民生财富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和民生建设物质基础的全面夯实。
周小亮罗莹
关键词:财富民生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从不同方面提升自身"可雇佣"性,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文章以"可雇佣性"为突破口,重点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质量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
赵蔚蔚刘立坤
关键词:LOGIT模型农民工就业质量
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被引量:6
2015年
我国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虽然城镇自2005年、农村自2006年起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微略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远多于农村居民,导致2002—2010年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由自有收入的2.57扩大到可支配收入的3.25,从而使得总体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11.98个百分点。除2008年略高于0.4以外,2002—2010年所有年份居民自有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加上转移性收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幅度扩大,并且所有年份的基尼系数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田卫民
关键词:转移性收入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财政投入增长与农民收入份额减少悖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分析了2001-2009年我国农民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重点探讨了财政支农支出的作用。研究表明,样本期间财政支农资金占比严重偏低、管理效率低下限制了财政政策对农民收入份额增长作用的发挥。样本期间我国农民收入份额下降了9.33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两者合计解释了农民收入份额下降的88.01%。导致我国农民收入份额下降的因素还有城市化和土地出让金的增长,而农村教育、农村贷款占比和农村投资率则提高了农民收入份额。
田卫民
关键词:财政投入支农支出农民收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