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DFB90240)
- 作品数:4 被引量:107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利权吴健平戴晓燕过仲阳栗小东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混合像元分类的城市地表覆盖时空演变格局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基于可能性理论和中心点聚类方法的原理,提出可能性C中心点(PCRMDD)聚类方法。运用该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混合像元分类,并自动获取地物端元盖度分布图及影像端元光谱,解混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和端元光谱信息。根据各时期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揭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
- 戴晓燕过仲阳张利权吴健平
- 水位调控措施治理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9年
- 采用物理控制措施治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蔓延和扩散,对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跟踪了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示范样地内水位调控措施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波动,实施持续水位调控措施样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样地。破堤排水后的恢复样地中,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应用DCA排序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位调控措施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措施会对盐沼植被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治理互花米草水位调控措施结束后可逐渐自然恢复。
- 王睿照张利权
- 关键词:互花米草生物入侵大型底栖动物
-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及空间格局被引量:69
- 2009年
-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演变与城市地表覆被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与体现,目前对城市热岛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与分析。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在利用Landsat7ETM+热波段数据反演上海地区地表温度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尺度下上海城市地表温度场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不同的驱动因子。进而,采用决策树方法构造城市热环境系统的分类和预测模型,建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挖掘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揭示出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格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驱动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性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在空间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决定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运用决策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影响热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成因机制及其空间差异,并可以进一步用来预测分析未来城市地表温度场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 戴晓燕张利权过仲阳吴健平栗小东朱燕玲
- 关键词:城市热岛地统计学决策树
- 底边界层水沙观测系统和应用被引量:14
- 2009年
- 利用现代先进的光学和声学测量仪器(ADP、PC.ADP、ADV、OBS等),组制四角架观测系统用于底边界层的水沙观测。此观测系统既可获取垂向流速场,更可获取常规水文观测难以获取的高分辨率的近底流速、近底单点紊动过程、近底温盐沙和波浪过程。利用此观测系统于2007年8月在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内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四角架观测数据与同步船测底部数据表明,四角架观测系统在近底(特别是底部明显分层)观测时表现出明显优势。常规水文观测测得底部含沙量一般只相当于距底70-120cm高度含沙量;船测底部最大含沙量为5.8kg/m^3,而架测距底30em处最大含沙量有25kg/m&3;近底含沙量较高时往往出现强分层,强分层时实测距底30cm处含沙量可达距底120cm处含沙量的5倍;船测底部流速比架测距底30cm处流速平均偏大45%;但距底30cm处最大流速仍可达1.2m/s。船测数据也验证了四角架观测数据的正确性。
- 徐俊杰何青王元叶
- 关键词:泥沙流速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