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1DFA30490)

作品数:49 被引量:455H指数:11
相关作者:李纪元唐罗忠范正琪倪穗殷恒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山茶
  • 11篇茶花
  • 7篇山茶花
  • 6篇杨树
  • 5篇林农
  • 5篇林农复合
  • 5篇林农复合经营
  • 5篇基因
  • 5篇ISSR
  • 4篇岛屿
  • 4篇杨树人工林
  • 4篇植物
  • 4篇人工林
  • 4篇克隆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养分
  • 3篇土壤
  • 3篇综合评价
  • 3篇物量

机构

  • 24篇中国林业科学...
  • 19篇南京林业大学
  • 10篇宁波大学
  • 5篇青岛农业大学
  • 5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玉林师范学院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宁波城市职业...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江苏山水建设...
  • 1篇宁波市农业科...

作者

  • 24篇李纪元
  • 16篇范正琪
  • 16篇唐罗忠
  • 10篇殷恒福
  • 10篇倪穗
  • 8篇葛晓敏
  • 6篇周玉新
  • 6篇孙迎坤
  • 6篇李辛雷
  • 6篇周兴文
  • 5篇童婷婷
  • 5篇林立
  • 5篇贾文庆
  • 5篇吴麟
  • 5篇陈越
  • 4篇应震
  • 4篇肖政
  • 3篇田野
  • 3篇方升佐
  • 3篇朱玲

传媒

  • 9篇林业科学研究
  • 5篇世界林业研究
  • 4篇植物研究
  • 3篇园艺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广西植物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林业经济
  • 1篇福建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14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芳香型山茶‘克瑞墨大牡丹'花器官挥发油形成和分泌的超微结构研究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红山茶品种‘克瑞墨大牡丹’不同花器官的超微结构,研究了细胞中挥发油的产生部位和分泌途径,结果表明,‘克瑞墨大牡丹’花器官细胞中的油滴是由质体产生,随着质体解体由质体膜包裹油滴,油滴逐渐靠近细胞质膜,...
范正琪李纪元李辛雷殷恒福周兴文
关键词:山茶超微结构挥发油
文献传递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掌握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的氮矿化过程,探明土壤在干旱条件下的氮矿化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将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20%(重度干旱处理)、40%(轻度干旱处理)和70%(对照处理)的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分别置于15、20、25、30℃恒温条件下进行了8周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土壤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净氮矿化量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在较低温度条件下(15、20℃),不同湿度土壤净氮矿化量表现为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对照,而在较高温度条件下(25、30℃),培养前期的氮矿化量变化规律与低温处理一致,但至培养后期,则表现为对照〉轻度干旱〉重度干旱;(3)各种处理土壤矿质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4)土壤电导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适度干旱能够促进土壤氮的早期矿化,但适宜的湿度更有利于土壤氮的长期矿化。
葛晓敏王瑞华唐罗忠贾志远朱玲李勇
关键词:土壤氮矿化温度
重瓣茶花‘红十八学士’MADS-box家族B-function基因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被引量:4
2012年
对山茶重瓣花‘红十八学士’(Camellia japonica‘Hong Shibaxueshi’)中的4个B类功能基因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预测了其蛋白结构,并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分属3个亚家族,其中CjHGLO1和CjHGLO2属PI亚家族,CjHTM6属TM6-like亚家族,CjHDEF属AP3亚家族;4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均无信号肽存在;其蛋白二、三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其次是无规则卷曲,然后以延伸链三种构象形式存在;分析的特定位点中磷酸化位点数量最多,尤其是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最多。原核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当IPTG浓度在0.2 mmol/L、30℃、经1 h诱导CjHGLO1蛋白可获表达;当IPTG浓度在0.1 mmol/L、30℃、诱导1.5 h CjHGLO2蛋白可获表达;当IPTG浓度在0.5 mmol/L、16℃、过夜(>16 h)诱导CjHDEF蛋白可获表达;当IPTG浓度在0.3 mmol/L、20℃、诱导5 h CjHTM6蛋白可获表达。这些研究为山茶B-function基因的更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高浦李纪元范正琪倪穗李辛雷周兴文孙迎坤
关键词:山茶花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
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化选择及产业化经营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林农复合系统既是生态系统也是社会生产体系,其生产要素的组合安排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该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林农复合系统中的几种常见模式(林-粮、林-菌、林-菜、林-禽牧、林-药复合经营模式)的经营特点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林农复合产业化经营对策。
周玉新童婷婷
关键词:林农复合经营
托桂型茶花‘金盘荔枝’中花器官发育基因CjAG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探讨山茶重瓣花形成的机理,在山茶A和B类基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同源基因查找分析,从山茶(Camellia japonica)重瓣品种‘金盘荔枝’(‘Jinpan Lizhi’)早期花芽中克隆了长度为1 418 bp的C类基因CjAG1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X843816),包括长度为224 bp的5′非编码区、768 bp的编码区和426 bp的3′非编码区三部分。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包含258个氨基酸残基,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了其结构骨架。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jAG1基因在‘金盘荔枝’内轮花器官雄蕊和心皮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外轮花器官萼片和花瓣,最高表达量是在花柱部位,子房、雄蕊、瓣化雄蕊和瓣化萼片的表达量居中。转拟南芥ag-1突变体后,阳性植株雄蕊数量恢复为6枚,证实了CjAG1基因具有调控雄蕊数量增加的功能。说明CjAG1基因可能对于‘金盘荔枝’重瓣花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孙迎坤李纪元殷恒福范正琪
关键词:茶花克隆功能分析
荔波连蕊茶肌动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根据植物肌动蛋白(Actin)基因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山茶属植物荔波连蕊茶幼嫩茎段为材料,提取总RNA,进行RT-PCR。采用RACE技术扩增获得1 631 bp的Actin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lActin1(GenBank登录号KF366912)。序列分析表明,ClActin1开放阅读框(ORF)为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90 bp,3’非编码区407 bp。预测的ClActin1蛋白分子量为41.69 kD,理论等电点为5.31,具有Actin超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和肌动蛋白家族特有的特征信号序列。ClActin1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它植物肌动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82%以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97%以上。与其它植物肌动蛋白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山茶肌动蛋白与茶树和杨树的肌动蛋白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荔波边蕊茶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稳定,表明ClActin1基因可作为内参基因。
肖政李纪元范正琪殷恒福
关键词:肌动蛋白基因克隆
木本植物扦插繁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5
2015年
扦插繁殖是根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原理,采用植物的茎、叶、根等器官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技术,在苗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论述了木本植物扦插繁殖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快速育苗中存在的优缺点,对影响扦插成活的内在因素如树种遗传性差异、插穗年龄、插穗规格、插穗部位、插穗下切口形状,以及外在因素如扦插时间、插穗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扦插基质状况、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提高木本植物扦插成活率的技术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木本植物扦插繁殖相关技术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贾志远葛晓敏唐罗忠
关键词:木本植物扦插繁殖影响因素
残落物混合分解对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杨-麦、杨-花生等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下,杨树叶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后对土壤碳、氮矿化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模式中,花生叶处理的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最大,花生茎秆、杨树叶处理次之,小麦秸秆处理最低。混合处理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依次为杨树叶-花生叶>杨树叶-花生茎秆>杨树叶-小麦秸秆,且培养结束时,混合物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各残落物氮含量、C/N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杨树叶、小麦秸秆及其混合物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添加花生叶、花生茎秆以及它们与杨树叶的混合物使矿质态氮含量高于对照。试验说明杨-麦、杨-花生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调节碳的动态及氮的供应,而选择种植含氮量高的农作物更有利于促进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这对深入研究林-农复合系统的模式筛选、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意锟方升佐田野唐罗忠
关键词:碳矿化
ICP-AES测定耐冬山茶花中的矿质元素
2013年
用浓硝酸-高氯酸(4V∶1V)的混合溶液对耐冬花样品进行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样品中Zn、Ca、Mn、Fe、Mg、B、和K 7种矿质元素含量。各元素在实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8%—103%,结果令人满意。
贾文庆李纪元曲娟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矿质元素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分解特征被引量:23
2017年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而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是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与森林生产力及可持续生长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分解过程,掌握其养分数量及其释放规律,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依据。采用凋落物收集网法和凋落物分解袋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京市浦口区13年生的杨树(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I-69/55)人工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生物量以及不同类型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约为5t·hm^(-2)·a^(-1),叶片是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占凋落物总量的70%左右;通过Olson指数模型拟合得出的各凋落物的半分解时间及95%分解时间均表现为杨树枯枝>杨树枯叶>混合凋落物>枯死的林下植被>杨树根系。2年连续分解试验表明,凋落物中的N整体上呈先富集后释放的模式,P整体上呈持续富集的模式,K呈早期释放模式,而Ca和Mg的释放模式比较复杂。分解2年后,杨树地上部分凋落物(枯叶和枯枝)养分总释放量(N、P、K、Ca和Mg的总和)为86.1 kg·hm^(-2),养分回归率约为60%;林下植被凋落物养分总释放量为92.3 kg·hm^(-2),养分回归率达75%以上,表明林下植被凋落物是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晓敏唐罗忠王瑞华李勇朱玲贾志远丁晖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凋落物分解林下植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