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J030)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武玮周毓华田廷广赵洋叶健更多>>
- 相关机构:西藏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被引量:3
- 2013年
- 从灾难人类学的角度看,灾后文化重建是人类传统文化常态的断裂与非常态建构前所未有的重要活动。灾难人类学的研究必然以文化为视角,突出社会与人文关怀。一方面调和常态变与不变、宏大与微观序列过程;一方面向着不同阈限取向。羌族文化的重建,其中比格扎、白黑黄三维结构、刮巴尔是羌族释比文化固有的常态机制与微观之属,其在巨大灾难后的非常态重建中,有着灾难人类学研究应用取向的实证个案意义,同时也是灾难后抢救、减灾、生态发展的现实实践紧迫诉求。
- 赵曦
- 关键词:释比文化
- 守候与亲和: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意蕴解读被引量:3
- 2013年
-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 赵洋
- 关键词:生态美
- 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 周毓华
- 关键词:羌族神话传说族群记忆
- 羌族30年生产方式变迁调查——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被引量:2
- 2012年
-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30年,羌族社会经济主要经历了两次历史性巨变,一次是包产到户;一次是汶川地震的发生。两次重要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加速了羌族生产方式的变迁。文章以地震后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变迁进行调查研究。
- 田廷广武玮
- 关键词:羌族
- 羌族祭祀仪式中“直得国拉”的符号意义解读被引量:1
- 2013年
- "直得国拉"是羌族大型祭祀仪式中的特殊物件。它是由释比制作,授予占卜择定的祭祀助手佩带的特殊符号。它是羌族特定生产、生活、观念、信仰及其信仰表述的标识与象征。"直得国拉"显示了在特定区社仪式主体内部成员的组织序列、角色、进程、功能、目的体现的作用,现实社区内社会成员间角色的调解、轮换、社会生活秩序平衡。"直得国拉"隐含羌族仪式深刻的游牧农耕文化背景、变革,同时它也隐含认同、亲和他者文化的史影。
- 赵洋赵曦
- 关键词:民族文化
- 羌年祭祀仪式与艺术——以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 叶健
- 关键词:祭祀仪式艺术
- 羌族婚俗中的文化展演与民族认同——以直台村安置点的C氏婚礼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文章以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氏婚礼为例,阐述婚礼是羌族传统文化展演的舞台,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传统"孝"文化传承及以歌舞为媒介的特点,在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及促进羌族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羌族婚俗促进羌族民族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功能。
- 武玮
- 关键词:羌族婚俗文化展演民族认同
- 汶川地震后羌族民众思想观念调查报告——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
- 2013年
- 汶川地震后,原龙溪乡直台村和跨坡村夕格组整体迁移至南宝山异地安置区。灾后重建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羌族社会结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一体化下羌族民众思想观念亦随之改变。本文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迁移羌寨为例,对震后羌族民众思想观念进行民族志书写,并通过具体事项指出消费观念、经济观念、生育观念的变化、动因及相关对策。
- 田廷广
- 关键词:羌族
- 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 周毓华田廷广
- 关键词:羌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