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801-5)

作品数:9 被引量:356H指数:8
相关作者:刘池洋伊海生杨兴科林金辉邹艳荣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盆地
  • 3篇油气
  • 3篇羌塘
  • 2篇动力学
  • 2篇页岩
  • 2篇油页岩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羌塘盆地
  • 2篇青藏
  • 2篇陆盆
  • 2篇化石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缺氧事件
  • 1篇地壳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
  • 1篇地幔
  • 1篇地幔热柱

机构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刘池洋
  • 4篇杨兴科
  • 4篇伊海生
  • 2篇林金辉
  • 2篇邹艳荣
  • 2篇陈兰
  • 1篇钟宏
  • 1篇胡瑞忠
  • 1篇刘池阳
  • 1篇赵重远
  • 1篇彭平安
  • 1篇王定一
  • 1篇任战利
  • 1篇徐晓尹
  • 1篇时志强
  • 1篇黄继钧
  • 1篇季丽丹
  • 1篇杨永恒
  • 1篇杨明慧
  • 1篇王成善

传媒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5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北双湖地区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发现一套以灰黑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岩相组合,其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8%~66%,高岭石为6%~14%,绿泥石为1%~6%,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21%~53%。该套地层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该层位发现早侏罗世早Toarcian期Harpoceras sp.菊石,它与欧洲广泛出现的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的地层相当。通过分析,该地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6.1%,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为-26.22‰^-23.53‰(PDB)。在地层剖面上,油页岩的δ13C干酪根变化曲线显示明显的正偏移,偏移量接近2.17‰,与欧洲早Toarcian期缺氧事件地层同位素异常有很好的可比性。有机C/N原子比值为6~43,变化趋势与δ13C干酪根曲线一致。通过对双湖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与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δ13C干酪根异常受到海平面、生物生产率的控制,黑色页岩特别是油页岩的富集可能与古海洋中颗石藻的勃发及高产率有关。
陈兰伊海生夏敏全邹艳荣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大洋缺氧事件
羌塘盆地侏罗纪双壳类化石组合及古环境被引量:15
2005年
海相侏罗系是羌塘盆地发育最全、分布最广泛的沉积层系。作者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收集了典型剖面的岩相、沉积构造和大量的化石,并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双壳类生物地层进行较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划分了五个双壳类化石组合:Camptonectesauritus-Pteroperna costatula,Eomiodon angulatus-Isognomon(Mytiloperna)bathonica,Camp-tonectes laminatus-Anisocardia beaumonti,Anisocardia tenera-Modiala biparta以及Gervillel-la aviculoides-Radulopecten fibrosus;认为该区雁石坪群的时代从巴柔期至牛津-基末里期,从而建立起生物地层格架及年代地层格架。根据沉积标志以及典型的化石组合,探讨了研究区古地理环境,并识别出滨海、潮坪、潟湖、碳酸盐台地以及碳酸盐缓坡等古沉积环境,揭示了各时期自然地理状况,对探索东特提斯地区的构造演化和双壳类的生态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
陈兰伊海生胡瑞忠钟宏时志强
关键词:侏罗纪双壳类古环境羌塘盆地
藏北高原海陆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被引量:30
2004年
重点报道了藏北高原双湖地区早侏罗世海相油页岩和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陆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差异。在两套油页岩中均检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但二者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基础上,主要由原始生物输入和沉积环境差异造成的。海相油页岩正构烷烃具有低碳数优势,nC15、nC16或nC17为主峰碳,无明显的奇偶碳数分布,Pr/Ph比值显示,多数海相油页岩具有姥鲛烷优势,缺乏β-胡萝卜烷,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海相油页岩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还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属贫氧—缺氧、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进一步证明了早托尔期这种富碳缺氧黑色油页岩是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事件的产物。陆相油页岩正构烷烃具有高碳数优势,主峰碳数为nC23或nC29,奇碳数优势突出,Pr/Ph比值显示,陆相油页岩具有强烈植烷优势,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高,伽马蜡烷/αβC30霍烷比值为0.31~0.60,陆相油页岩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高含量的高等陆生植物,还有一定数量低等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且在剖面序列中有由早期C3型陆生高等植物向晚期C4型转变,特别是剖面顶部油页岩中具有丛粒藻Botryococus输入的特点,从?
林金辉伊海生邹艳荣
关键词: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环境
羌塘旋回——青藏构造域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正>青藏高原以高耸的世界屋脊和复杂的地质构造令世人瞩目,它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貌和地质构造单元.其启示是,在地质历史上,青藏及邻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环境可能有着独具个性的显明特点,从而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奠...
刘池阳杨兴科王定一任战利陈赫
文献传递
藏北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油页岩的生物分子标识及碳同位素异常被引量:23
2002年
对采自藏北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实验分析 ,目的是通过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重建古湖泊系统的演化。两个层位油页岩抽提沥青的 GC-MS和 GC-IRMS分析表明 ,剖面下部的油页岩和泥质岩富含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 ,沉积环境是一个水体分层的咸水古湖泊系统。色谱 -质谱分析中检出的短链正构烷烃来自于水生生物 ,而以奇数碳 C2 9为主峰且奇偶优势明显的长链 ( C2 3 ~ C3 1 )正烷烃是 C3 型陆生高等植物输入的。植烷和姥鲛烷被解释为来自生活在透光带上部的藻类和蓝细菌 ,β胡萝卜烷可能与栖居于透光带下部的喜盐性古细菌及光合细菌有关 ,藿烷和莫烷代表生活在氧跃面或缺氧底层水中的甲烷菌和化学自养细菌群落。作者发现上部层位油页岩比下部油页岩明显富集 1 3 C,干酪根 δ1 3 C高达 -1 7.76‰ ,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 δ1 3 C平均值为 -2 1 .97‰ ,主峰 n C2 3 的 δ1 3 C值可达 -1 5 .0 1‰。经对比证实 ,这种罕见的 1 3 C异常是 C4型植被或绿藻 Botryococcus突然繁盛引起的 ,这预示着中新世末青藏高原隆升可能达到临界高度 ,古湖泊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转型和更新。
伊海生林金辉王成善彭平安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新世油页岩分子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
热力构造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5年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案的热力构造,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分为三类:正向穹窿型、负向塌陷型和边隆核陷型;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等分为五种类型:(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热力背斜(热穹隆)型、中深层侵入型(含壳内热柱型)、地幔热柱型。深度分类的第二类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又可再分为许多亚类:火山-热力管道、环状断裂、破火山口和火山塌陷、中浅成侵入型(含变质核杂岩和浅层热穹隆)、隐伏热力构造。热力背斜(热穹隆型)实际为中成或中浅成岩浆侵入型;中深层侵入型多在盆地基底或中下地壳内活动或造山带内产出,可称为地壳热异常柱,在地壳内分布规模不大,盆地下部一般难以直接见到,要依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来确认;岩浆岩体侵入的深度不一,热力构造类型和发育程度不同;地幔(或地壳)热柱型影响深度最大,没有明显的地貌显示,要依靠深部构造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间接研究方法确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盆地深部多层结构研究发现热力构造区多具有明显的垂向极低电阻率值区和壳内低阻层,应为地壳热异常柱,有其特殊的热力作用环境。盆地深部热力作用与热力构造的复杂性和较强烈活动性,对盆地能源研究与评价及煤油气铀成矿成藏的勘探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杨兴科刘池洋杨永恒季丽丹赵亮韦振权徐晓尹
关键词:热力作用地幔热柱盆地构造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被引量:94
2000年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 ,是中国沉积盆地 ,特别是中、新生代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动力学演化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如 ( 1 )组成中国大陆的诸多前晚元古代陆块面积小 ,稳定性差 ;( 2 )围绕诸陆块的边缘活动带规模大 ,活动性强 ;( 3)中国大陆在显生宙先后受不同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和影响 ,动力学环境多变 ,演化历史复杂 ;( 4 )现今周邻被活动强度和特点明显不同、发展演化历史极为复杂的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等板块所围限 ,多个方向朝中国大陆汇聚等。以上两个重要特点 ,通过发生在诸多盆地及邻区的一系列地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如 ( 1 )陆内变形强烈而普遍 ,动力学条件因地而异 ;( 2 )构造运动期次多 ,各期次特征有别 ;( 3)充填速率一般较快 ,沉积中心多有迁移 ;( 4 )后期改造强烈 ,改造形式多样 ;( 5)岩浆活动频繁 ,分布广泛 ;( 6)地热场空间不均一 ,演化高度非线性 ;( 7)岩石圈结构严重不均一 ,低速、低阻夹层 (异常体 )发育 ;( 8)新构造运动强烈 ,今地貌出现尚晚 ;( 9)油气常含有或伴生有多种可能来自深部的气态或液态物质等。这两个重要特点 ,直接决定着中国沉积盆地的基本性质、总体面貌、演化过程及后期改造特点 ,从正、反两方面?
刘池洋赵重远杨兴科
关键词:活动性深部作用油气地质动力学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被引量:117
2000年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 ,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 ,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 ,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 ,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 1 )厘定盆地属性 ,分析动力环境 ;( 2 )恢复原始盆地 ,回归今盆位置 ;( 3)揭示改造过程 ,明确几个时期 ;( 4 )确定改造程度 ,划分保存单元 ;( 5)探讨聚散特点 ,评价资源规模 ;( 6)重视多源油气 ,突破单一模式 ;( 7)多期动态聚散 ,突出晚期成藏 ;( 8)注意差异改造 ,切忌以点代面。
刘池洋杨兴科
关键词:油气评价沉积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被引量:43
2000年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 ,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 ,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 ,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 ,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因此 ,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 ,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 ,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 ,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杨明慧刘池洋
关键词:前陆盆地含油气性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被引量:43
2000年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沉积盆地 ,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 ,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 ,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黄继钧
关键词:羌塘盆地前陆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