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DPC0806)
-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绍杰郭惟嘉杨永杰温国惠李秀山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岩石Ⅱ类曲线形成机制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在MTS伺服试验机上针对几种典型的沉积岩,采用轴向位移-环向位移组合控制加载方式得到了Ⅱ类曲线,结合试验结果对岩石Ⅱ类曲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Ⅱ类曲线出现的条件:一是加载方式,在岩样破坏时,采用较慢的环向变形作为加载控制变量;二是岩样本身具备脆性性能,在破坏前能够积蓄一定量的弹性能量。在试件加载破坏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只有始终采用变化速度最大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缓慢加载,才可能得到Ⅱ类曲线。岩样进入Ⅱ类曲线峰后阶段,自身积蓄的弹性能即可造成崩溃式破坏,不需加载,岩样的环向变形也会迅速增大。此时以环向变形为加载控制变量,若环向变形变化速率小于试件破坏自身导致的环向变形速率时,伺服机压头将对试件卸载;同时,弹性能释放导致试件破坏,不仅使得岩样环向应变增大,也使得岩样轴向应变减小。同一种岩石试样,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既可表现为Ⅰ类行为,也可表现为Ⅱ类行为。
- 陈绍杰郭惟嘉刘进晓尹立明
- 关键词:脆性破坏
- 煤岩蠕变模型与破坏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31
- 2009年
- 在MTS岩石伺服试验机上对山东某矿3煤进行了短时流变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煤岩蠕变门槛系数为0.915、流变系数为0.383;煤岩流变破坏呈现空间不均匀性,整体以塑性破坏为主,但存在剪切主导破坏面;煤岩流变过程中有微破裂破坏即损伤存在,并且这种损伤在较低的应力水平就有所发生,大量微破坏的积累与贯通导致了煤岩试件破坏;煤岩蠕变过程中不仅存在损伤软化,而且存在蠕变硬化,蠕变的过程取决于这两种机制竞争的综合结果;可以用3次多项式经验蠕变模型较好地描述该煤岩的蠕变特性,西原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该煤岩的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但不能描述加速蠕变阶段。
- 陈绍杰郭惟嘉杨永杰
- 关键词:煤岩破坏特征微破裂蠕变模型
- 孤岛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为研究孤岛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对岱庄煤矿2351膏体充填工作面支架压力进行了实际观测和分析。由于周围工作面回采结束时间较长,采空区内覆岩跨落后已经基本稳定。该工作面充填开采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33.6 m,监测到的前4次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18.3、8.8、13.79、m。膏体充填条带煤柱开采采场与覆岩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一个周期来压步距相对较大。由于三面采空,虽然采用膏体充填采空区支撑上覆岩层,工作面顶板及其上覆岩层的断裂和下沉仍然十分显著。充填膏体的支撑作用使采场宏观矿压显现不明显,但三面的采空导致支架上的工作阻力较大,在推采停顿时间较长时矿压显现尤为明显。
- 温国惠李秀山蒲志强陈绍杰
- 关键词:孤岛煤柱膏体充填覆岩运动来压步距
- 深井采空区宽条带煤柱受力状态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为研究深井采空区宽条带煤柱受力状态,对唐口矿千米深矿井宽条带开采采空区煤柱受力状态进行了实际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距煤柱边缘6~8m区域为压力峰值区,距边缘10m区域承栽附加应力较小;在锚网带支护系统作用下,煤壁边缘并不完全坍塌垮落;越靠近煤柱内部,其实际支撑能力越欠,在距边缘1m区域的煤柱实际强度约为10.2MPa;深井覆岩外应力拱所需承载的覆岩重量要比浅井大得多,煤柱外应力场峰值和影响范围都明显大于浅井。
- 刘文宝刘增平陈绍杰李博
- 关键词:深井宽条带开采受力状态
- 深井采空区宽条带煤柱受力状态研究
- 为研究深井采空区宽条带煤柱受力状态,对唐口矿千米深矿井宽条带开采采空区煤柱受力状态进行了实际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距煤柱边缘6~8 m区域为压力峰值区,距边缘10 m区域承载附加应力较小;在锚网带支护系统作用下,煤壁边缘...
- 刘文宝刘增平陈绍杰李博
- 关键词:深井宽条带开采受力状态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