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3080)

作品数:13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超灿胡园园陈艳军胡亮田和保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理学
  • 5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溶胶
  • 3篇乳液
  • 3篇共混
  • 3篇硅溶胶
  • 3篇含氟丙烯酸酯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酸
  • 3篇丙烯酸酯
  • 2篇乳胶膜
  • 2篇胶膜
  • 2篇硅酸钾
  • 2篇含硅
  • 1篇单组份
  • 1篇动态力学性能
  • 1篇性能研究
  • 1篇有机硅
  • 1篇溶液法
  • 1篇乳化
  • 1篇乳化剂
  • 1篇乳胶粒

机构

  • 9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9篇张超灿
  • 4篇陈艳军
  • 4篇胡园园
  • 3篇胡亮
  • 2篇田和保
  • 2篇吴力立
  • 2篇李曦
  • 1篇吕孟
  • 1篇韦丽莉
  • 1篇刘鹏
  • 1篇吴立力
  • 1篇汪文俊
  • 1篇于莉
  • 1篇范亚男
  • 1篇徐梓晟
  • 1篇李春燕
  • 1篇邱媛

传媒

  • 4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胶体与聚合物
  • 2篇Journa...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涂料工业
  • 1篇现代塑料加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mbination of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via Isothermal Heat Conduction Microcalorimetry
2011年
Isothermal heat conduction microcalorimetry was utilized as a nove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of silica with both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when the combination of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was stirred at temperatures of 25.0, 35.0, and 45.0 ℃. The silica polymeriz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greater enthalpy change at each higher temperature and by the reaction orders of the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which varied rapidly, instantaneously, and constantly from low to high all the time, up and down in an alternate manner. When the reaction order of the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was 3.0, the maximum rate constant occurred at 25.0℃ (k= 1.22 × 10 ^-4 mol-2·dm6·s-1). The two temperature regions (25.0-35.0 ℃ region with a faster rate and 35.0-45.0℃ region with a lower rate) reflected a two-stage oligomerization of silica monomers with different oligomers formed in a two-step anionic mechanism. The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size and pH value showed that the colloidal particles in the mixed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first dissolved, then "active" silica in the potassium silicate redeposited to make a distinc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Z-average size, 33.0-14.9 nm at 25.0 ℃) influenced both by pH value (9.82--11.97 at 25.0 ℃) and the mass fraction (53, 65, 75, and 85 mass/%) of the silica sol in the mixture. The processes of combination of the silica sol and potassium silicate did not result from acid-bas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 but from a complex polymerization of the "active" silica components which relate to silica monomers oligomerization with heat evolved (the total enthalpy changes, 1.6234-3.3882 J).
Tian HebaoZhang ChaocanLiu PengLi XiWu LiliChen Yanjun
关键词:SILICATESMICROCALORIMETRYTHERMODYNAMICSKINETICS
氟含量对含氟丙烯酸酯共混乳胶膜梯度结构和表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首先将制备出的平均粒径较小的含氟丙烯酸酯均聚物乳液与平均粒径较大的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按不同的比例(1/9,2/8,3/7,4/6,5/5)共混,接着将各共混乳液在室温下(20℃)玻璃基材上干燥后,于110℃/210℃下热处理一段时间.运用接触角法,XPS、AFM、SEM-EDX等详细研究了共混乳胶膜中含氟组分含量对膜自组织形成的梯度结构和表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共混体系中氟组分含量达到30 wt%后,室温成膜后在整个膜与空气界面都有足量含氟乳胶粒富集,膜与玻璃界面几乎无含氟粒子,经110℃退火2 h后膜与空气接触面被含氟组分占据,具备纯含氟丙烯酸酯表面性能,含氟组分从膜与空气接触面到膜与玻璃接触面浓度梯度减少,膜与玻璃接触表面主要是纯丙烯酸酯聚合物组分.另外,增加体系中氟组分含量高于30 wt%,可以使膜厚方向上氟组分的浓度梯度结构尺度更大,但膜与玻璃界面的氟含量也会略有增加,而过低(<30 wt%)的氟组分含量使膜中梯度结构及两界面异性不明显.
胡园园张超灿陈艳军胡亮范亚男
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共混乳胶粒
乳化剂在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中的分布被引量:4
2010年
以阴离子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阳离子型十六烷基-3-甲基氯化铵(CTAB)和反应型乳化剂烷基酰胺乙烯磺酸钠(DNS-86)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三种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和丙烯酸六氟丁酯共聚乳液(PF6MBA-co-F6BA)。通过表面能、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对乳胶膜进行表征,研究乳化剂在乳胶膜中的分布。发现阴离子和阳离子乳化剂在成膜过程中向膜-空气面迁移并发生富集,反应型乳化剂在膜中均匀分布;对含氟乳液进行透析后乳化剂的富集减少;经退火处理的乳胶膜的膜-空气面乳化剂富集现象消失。
李曦吕孟胡园园张超灿
关键词:乳化剂含氟丙烯酸酯乳胶膜退火
硅溶胶/苯丙乳液复合涂膜动态流变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研究硅溶胶/苯丙乳液复合膜的动态力学性能。以苯丙乳液与硅溶胶复配得到一组稳定的复合体系,分别浇注干燥制备出系列复合膜,通过动态力学温度扫描及蠕变实验研究了复合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弹性模量及抗蠕变性与硅溶胶用量的关系,发现随体系中硅溶胶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依次提高,其在高温区的弹性模量也逐步增加,抗蠕变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吴力立张超灿徐梓晟邱媛
关键词:苯丙乳液硅溶胶动态力学性能
共聚物对含氟丙烯酸酯共混乳胶膜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研究了共聚物的加入对含氟/无氟丙烯酸酯乳液共混体系相容性、膜表面性能和梯度结构的影响。通过表面能、附着力、DSC和膜的断面SEM-EDX表征发现:加入共聚物后,特别是含氟/无氟组成对称的共聚物能较好地改善体系的相分离现象;共聚物中含氟组分高有利于膜的梯度结构的形成;膜的表面性能受共聚物的影响较小,热处理使膜与空气界面富集含氟组分,而膜与玻璃界面被不含氟组分占据,膜在玻璃基材上的附着力达到2级。
胡园园张超灿陈艳军李春燕胡亮
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共混乳液表面能
硅溶胶硅酸钾混合物微量热法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在25.0℃及搅拌条件下,采用等温热导微量热法研究了硅溶胶与硅酸钾的混合过程。结果表明,硅溶胶与硅酸钾混合,立刻发生了SiO2溶解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硅溶胶和硅酸钾的SiO2胶体粒子和化学成分以及热效应,热效应受硅溶胶所占的相对重量百分比的影响。其反应的特征是硅溶胶和硅酸钾的反应级数从低到高时刻都在快速不断交替变化;随着硅溶胶所占比例的提高,热谱曲线峰高、硅溶胶与硅酸钾的混合化学反应完全的曲线总面积(总焓变QT)和热力学焓变(ΔH)数值都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田和保张超灿刘鹏李曦吴力立
关键词:硅溶胶硅酸钾
硅溶胶与硅酸钾(钠)混合物体系单组分涂料的稳定性被引量:10
2010年
研究了作为单组分涂料基料的硅溶胶与硅酸钾(钠)混合物的室温贮存稳定性,并用等温热导微量热法和粒径测量作了表征。结果表明,含小的纳米胶体二氧化硅粒子的混合物稳定性好,稳定性受硅酸钾(钠)模数、硅溶胶在混合物中占的质量分数、混合操作条件和原材料规格等因素影响。加了适当稳定剂的该混合物稳定贮存时间大大延长。最后再加入苯丙乳液配制成的基料在室温下可贮存至少7个月以上。
田和保张超灿吴立力
关键词:硅溶胶单组份涂料基料稳定性
水敏感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多重响应性研究
2015年
基于Si—O—C结构,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敏感的Y型两亲性聚合物,研究了其在无水环境下的自组装行为。以水诱导组装体形成,研究了该物质的水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在0.6 m L/min的诱导速率及70%水含量下,合成的Y型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形成多层囊泡结构,这种多层囊泡具有一定的水解稳定性,且具有温敏性和p H响应性。
李娅洁张超灿陈艳军
关键词:自组装囊泡
原子转移自由聚合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聚合(AGET ATRP)和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是两种新型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它们不仅克服了传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NormalATRP)中低价态过渡金属催化剂容易氧化、用量大、后处理困难等问题,而且在制备嵌段共聚物的过程中不会生成均聚物,可以进行本体、溶液、细乳液聚合,尤其是使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催化剂浓度降到10×10-6,对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综述了这两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目前适用于该引发体系的单体、引发剂、过渡金属络合物、配体和还原剂,展望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发展。
胡亮张超灿陈艳军胡园园
含硅聚氨酯的制备及其硅元素的特征分布
2010年
将α,ω-二-(4-羟基丁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B-PDMS)和端羟基聚己二酸乙二醇酯同时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通过溶液聚合法反应生成含硅的聚氨酯,研究了退火工艺对自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火条件下膜可以形成自组织结构。光电子能谱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硅向表面迁移。
于莉汪文俊
关键词:含硅聚氨酯自组织溶液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