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9477)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郭伟韬肖启贤陈子秋刘思景孙欣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突触形成调控蛋白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干细胞在体外也被证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然而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后如何形成突触连接而实现信息传递功能,以及突触形成的调控机制是什么,这些尚未可知。目的:通过对2000年以来影响突触形成调控蛋白的实验研究检索,总结这些蛋白在突触研究中的作用。方法:以"synapse、synaptogenesi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39篇文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突触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相关内容:①突触结构的形成。②一些突触由无活性到有活性的转换。③非必要突触的消除。而与之相关的蛋白及其功能得以肯定并得到初步研究的主要有血小板反应蛋白、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突触细胞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型、肌细胞增强因子2、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等。这些蛋白在突触的形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黄云郭伟韬王斌
- 关键词:突触突触形成蛋白脊髓损伤
- 突触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 2010年
- 肖启贤陈子秋郭伟韬
- 关键词:突触形成影响因素信息传递神经系统突触结构神经再生
-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 郭伟韬祝葆华曾荣孙欣刘思景肖启贤陈子秋
-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体椎弓根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