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359)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崔建国高福李百龙蔡建明孙顶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致癌
  • 3篇辐射致癌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组
  • 2篇蛋白组学
  • 2篇电泳
  • 2篇凝胶
  • 2篇凝胶电泳
  • 2篇细胞
  • 2篇相关蛋白
  • 2篇相关蛋白质
  • 2篇基因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转化
  • 2篇二维凝胶电泳
  • 2篇白质
  • 1篇抑制差减杂交
  • 1篇杂交
  • 1篇支气管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蔡建明
  • 5篇李百龙
  • 5篇高福
  • 5篇崔建国
  • 3篇闵锐
  • 3篇倪瑾
  • 3篇孙顶
  • 2篇姜昊
  • 2篇黄越承
  • 1篇杨平
  • 1篇赵芳
  • 1篇董俊瑞
  • 1篇黄定德

传媒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癌症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辐射致癌相关蛋白质被引量:1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辐射致癌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辐射致癌的细胞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辐射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蛋白表达谱,以期获得辐射致癌相关蛋白。方法:选取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利用γ射线照射诱导癌变,建立辐射致癌的细胞模型。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筛选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并进行质谱鉴定分析。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其中4个蛋白:ENO1、PrxI、Dyrk2和GPX1在辐射致癌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辐射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共得到可信差异表达蛋白点59个。其中14个仅在癌变细胞中表达,15个仅在正常细胞中表达,23个在癌变细胞中表达降低,7个在癌变细胞中表达升高。通过质谱分析,共有26个蛋白点得到鉴定,主要包括一些参与细胞代谢、增殖、分化的酶类、信号调控蛋白、DNA结合蛋白以及一些细胞结构蛋白和少数功能不明的蛋白及肽段。其中ENO1和PrxⅠ随辐射癌变的进展而升高,Dyrk2和GPX1随辐射癌变的进展而降低。结论:应用二维电泳技术可获得辐射致癌差异表达蛋白谱,筛选和鉴定出与辐射致癌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可检测部分差异蛋白在辐射致癌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
崔建国蔡建明高福李百龙
关键词:蛋白组学二维凝胶电泳
^(60)C0γ射线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γ射线辐射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经总剂量22 Gy ^(60)Coγ射线分3次照射后进行传代培养,应用平板克隆实验、血清抗性实验、细胞软琼脂集落实验检测该细胞系恶性程度;裸鼠皮下种植辐射细胞检测其成瘤能力,成瘤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平板克隆实验表明照射细胞培养至35代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或P<0.01),血清抗性实验显示照射组细胞在第45代后克隆形成增加(P<0.01),而在照射后50代细胞软琼脂集落的形成能力明显增加(P<0.01),显示BEAS-2B细胞经辐射后出现了恶性转化。(2)皮下种植22 Gy 50代细胞的8只裸鼠50 d后1只成瘤,种植22 Gy 60代辐射细胞的8只裸鼠中有4只成瘤;成瘤组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上皮细胞癌。结论:成功地建立了^(60)Coγ射线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
高福蔡建明崔建国黄定德李百龙杨平闵锐倪瑾孙顶
关键词: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癌
辐射致癌相关蛋白质的筛选及其表达
2007年
目的:通过建立辐射致癌的细胞模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辐射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蛋白表达谱,以期获得辐射致癌相关蛋白。方法:选取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利用γ射线照射诱导癌变,建立辐射致癌的细胞模型。应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筛选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并进行质谱鉴定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其中4个蛋白(ENO1、PrxI、Dyrk2和GPX1)在辐射致癌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辐射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间共得到差异表达蛋白点59个,其中14个点仅在癌变细胞中表达,15个点仅在正常细胞中表达,23个点在癌变细胞中表达降低,7个点在癌变细胞中表达升高。通过质谱分析,共有26个蛋白质点得到鉴定,主要包括一些参与细胞代谢、增殖、分化的酶类、信号调控蛋白、DNA结合蛋白以及一些细胞结构蛋白、少数功能不明的蛋白及肽段,其中ENO1和PrxI随辐射癌变的进展而升高,Dyrk2和GPX1随辐射癌变的进展而降低。结论:应用二维电泳技术获得了辐射致癌差异表达蛋白谱,筛选和鉴定了与辐射致癌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部分差异蛋白在辐射致癌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为阐明辐射致癌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崔建国蔡建明高福赵芳董俊瑞李百龙
关键词:辐射致癌差异表达蛋白蛋白组学二维凝胶电泳
抑制差减杂交方法筛选辐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2008年
目的:筛选辐射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方法(SSH)构建辐射诱导的细胞转化模型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对差减文库进行PCR筛选,对得到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对部分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并确认其变化;将新的序列表达标签(EST)登录到Gen-Bank上。结果:在80个进行测序的克隆中,得到确定序列的共73个。在转化细胞中表达下降的序列41条,BLAST比较分析结果:得到已知序列6条;未知基因的EST序列20条;空载体序列7条;8条为重复测定序列。在转化细胞中表达上升的序列32条,BLAST分析:已知序列14条;未知基因的EST序列9条;重复测定的序列9条。对其中的部分基因改变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辐射转化组中MY06、HACE1、ZNF143、HNRPH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组中的mRNA分别增加了3.49、29.38、12.99、5.00倍);而PCBP2、RPL15、TCERG1的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组中的mRNA分别减少了1.89、48.77、11.95倍)。将得到的29个未知序列登录到GenBank,序列ID:EB643220~EB643248。结论: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方法成功建立了恶性转化细胞模型差异表达cDNA文库,包含大量功能未知的新基因;ZNF143表达增加,其与细胞的增殖与分裂有关,TCERG1作为转录辅助激活因子在mRNA转录和后期的修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CBP2是一个Polyc连接蛋白,具有蛋白翻译调节功能,这些基因在辐射致癌中尚无研究报道。
高福蔡建明崔建国李百龙闵锐黄越承倪瑾孙顶姜昊
关键词:抑制差减杂交差异表达基因CDNA文库
新的与辐射诱导恶性转化相关全长基因Lcrp369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08年
背景与目的:辐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涉及到众多基因,其中包括大量未知的新基因,克隆新的辐射诱导相关全长基因,从基因水平认识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生长、分化、再生和癌变的分子机理,对于研究辐射致癌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旨在克隆新的与辐射致癌相关的全长基因。方法:应用SMARTRACE方法扩增T54EST片段的全长序列,测序后进行拼接及RT-PCR验证。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得到的新的mR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了一条新的全长基因Lcrp369。经对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是位于染色体14p22号臂上的一条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其编码区域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mRNA全长1 038 bp,编码一244个氨基酸的蛋白,合成的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具有DNA结合位点及N-糖基化位点、依赖于cAMP/cG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作用位点、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该蛋白二级结构推测为含有α螺旋结构为主的蛋白,其分子量为28 000,等电点为6.19。数字化组织表达谱系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表达广泛,可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及在多种肿瘤中表达。该基因全长已经登录到GENBANK上,ID号DQ525179。结论:成功地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一条新的全长基因Lcrp36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其与辐射致癌有关,其具体作用及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学研究。
高福蔡建明崔建国孙顶李百龙闵锐姜昊黄越承倪瑾
关键词:SMARTRACE基因辐射致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