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613)
-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 相关作者:林朝展祝晨蔯夏玉英吴爱芝赵钟祥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对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研究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对化学物质所致动物记忆障碍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避暗和跳台实验研究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小鼠记忆巩固障碍及30%乙醇所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用生化法测定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小鼠大脑皮层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避暗试验结果显示,与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记忆巩固障碍及30%乙醇所致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组比较,100和200 mg/kg的苯乙醇苷均明显减少5 min内的错误次数,并显著延长潜伏期。跳台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100和200 mg/kg的苯乙醇苷均明显减少3 min内小鼠学习记忆的错误次数,延长潜伏期,显著提高学习记忆保持能力。与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模型组相比,100和200 mg/kg的苯乙醇苷均显著降低AchE活性、MDA的含量及MAO-B活性。结论: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能改善记忆损伤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AchE活性,降低脑组织中丙二醛和单胺氧化酶活力等有关。
- 林朝展陈德金宁娱夏玉英熊天琴赵钟祥祝晨蔯
- 关键词:苯乙醇苷学习记忆
- 裸花紫珠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对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光谱及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反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芹菜素(5)、8-乙酰基哈帕苷(6)、6-氧-香草酰筋骨草苷(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阿克苷(11)、连翘酯苷(12)。【结论】2个环烯醚萜化合物8-乙酰基哈帕苷(6)和6-氧-香草酰筋骨草苷(7)为首次从紫珠属中分离得到。
- 林朝展夏玉英高丽祝晨蔯
- 关键词:色谱法核磁共振
- 苯乙醇苷类成分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13年
- 苯乙醇苷类成分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存在,生物活性明显且低毒安全,具有潜在的药用开发价值。本文首次以构效关系为主线,综述了近二十年来该类成分在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抗肿瘤、神经元保护、肝脏保护、止痛、抗病毒、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该综述为今后进一步从结构角度较全面地深入探讨苯乙醇苷类成分的生物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吴爱芝林朝展祝晨蔯
- 关键词:苯乙醇苷生物活性构效关系
- HPLC法测定枇杷叶紫珠中4个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含量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枇杷叶紫珠中连翘酯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独一味苷A的含量,为制订枇杷叶紫珠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色谱柱:Kromasil RP-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30:7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34 nm。结果:11批次的测试样品中连翘酯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独一味苷A的含量范围分别在6.74~7.72 mg·g^(-1)、0.64~1.15 mg·g^(-1)、0.26~0.29 mg·g^(-1)和0.11~0.19mg·g^(-1)。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稳定、专属、可重复,可用于枇杷叶紫珠药材的质量控制。
- 林朝展祝晨蔯赵钟祥熊天琴王欢吴润菁
- 关键词:苯乙醇苷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 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类成分提取工艺的优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筛选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枇杷叶紫珠提取液中毛蕊花糖苷及连翘酯苷的含量,以浸膏得率和毛蕊花糖苷及连翘酯苷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料液比为1∶15,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提取枇杷叶紫珠苯乙醇苷类成分。
- 毛菊华陈德金宁娱夏玉英林朝展祝晨蔯
- 关键词:苯乙醇苷正交试验
- 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ΔG,ΔH,Δ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a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r为3.09 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 吴爱芝林朝展赵小宁卓嘉琳祝晨蔯
-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作用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