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3189)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双常建星黄子通常瑞明陈健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黏膜
  • 4篇休克
  • 4篇肠黏膜
  • 3篇黏膜屏障
  • 3篇肠黏膜屏障
  • 2篇形态学
  • 2篇休克复苏
  • 2篇血性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失血性休克
  • 2篇小肠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休克大鼠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陈双
  • 4篇常建星
  • 3篇常瑞明
  • 3篇黄子通
  • 2篇陈健文
  • 1篇吴畏
  • 1篇梅开勇
  • 1篇章立
  • 1篇马丽萍
  • 1篇温立强
  • 1篇蒋龙元
  • 1篇陈梅
  • 1篇傅玉如
  • 1篇周太成
  • 1篇陈国星
  • 1篇江志鹏
  • 1篇杨斌
  • 1篇符玉茹
  • 1篇常见星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肠杯状细胞在大鼠休克后肠黏膜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25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肠黏膜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9只,每只重250~300g,分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6个组,分别为休克复苏后1、3、6、12、24和36h组;各组留取回肠黏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和肠三叶因子-3(TFF3)的含量。结果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3h始肠黏膜出现损伤后修复现象,表现为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黏膜表面;12h后大部分黏膜细胞被杯状细胞覆盖,杯状细胞呈过分泌现象;24h肠黏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黏膜杯状细胞数量24h内从243±13下降到157±9,下降了35.4%(r=-0.910,P<0.01);36h组细胞数量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t=4.01,P<0.01)。TFF3含量在12h前明显升高,24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t=3.24,P<0.05)。结论杯状细胞可能在肠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FF3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肠黏膜早期重建的重要因素。
常建星陈双蒋龙元马丽萍常瑞明黄子通
关键词:杯状细胞休克回肠黏膜杯状细胞小肠损伤后修复肠三叶因子
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动物缺血/再灌注损伤(I/R)早期肠黏膜屏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在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放血和输入生理盐水的方法,输注所放出血液2倍以上的生理盐水供动物休克后复苏,复苏后0h、1h、3h、6h1、2h、24h观察其肠黏膜标本在显微镜下病理改变及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等指标。结果:①I/R过程可造成肠黏膜屏障损伤,表现在复苏0h可见回肠绒毛水肿,片状坏死、脱落及黏膜萎缩,黏膜损伤以1h和3h明显,其损伤指数分别为2.8和2.6,损伤的黏膜6h后开始重建,24h重建基本完成;②结肠黏膜上皮水肿、脱落,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脱颗粒,但其损伤指数明显小于回肠。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的肠I/R后可造成肠黏膜屏障损害,但肠黏膜具有强大的重建潜能;早期的重建只是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连续性建立,其黏膜仍进行性萎缩;结肠较回肠更耐受I/R打击。
陈双陈梅常建星傅玉如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肠黏膜屏障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早期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早期 ,大鼠肠黏膜损伤修复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致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改变及肠上皮损伤指数。结果 从复苏 0 h起回肠和空肠肠道上皮就发生明显的损伤改变 ,至 3h损伤改变仍然存在 ,以 1h最为明显 ;3h起部分肠黏膜即出现修复现象 ,6 h大部分黏膜已修复 ,2 4 h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 ;大肠与小肠在损伤和修复的变化过程方面基本相同 ,但其程度明显低于小肠 ;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 1h后逐渐减少 ,大肠各组间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失血性休克致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肠黏膜屏障受累 ,同时损伤的肠黏膜能够得到快速修复重建 。
常建星陈双符玉茹常瑞明陈健文黄子通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屏障
大鼠休克复苏后肠黏膜屏障特点的探讨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黏膜屏障的形态学、功能与重建的特点。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于复苏后 0、 1、 3、 6、 12、 2 4h时间段活杀并进行光镜和电镜下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内毒素含量及尿液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的测定。结果 肠黏膜主要表现为凋亡和坏死两种损伤形式 ,大部分肠黏膜于 6h重建 ,12h结构基本恢复正常 ,肠杯状细胞数在各组呈下降趋势 ;内毒素和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在 6h达高峰。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屏障早期受累 ,但同时具有快速重建能力 ;
常建星陈双常瑞明温立强吴畏江志鹏黄子通陈健文梅开勇
关键词:复苏后肠黏膜屏障乳果糖
人小肠黏膜潘氏细胞的形态学和机能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人各段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特点,探讨潘氏细胞颗粒状态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黏膜上皮组织各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潘氏细胞内溶菌酶及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人肠道中潘氏细胞仅存在于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细胞数量呈递增分布,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中未见有潘氏细胞。潘氏细胞的颗粒分泌状态与小肠上皮细胞PCNA增殖指数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776,P=0.003)。【结论】人潘氏细胞颗粒分泌与小肠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有关,PCN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态,潘氏细胞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杨斌陈双常见星周太成章立陈国星
关键词:潘氏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小肠形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