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389)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4
相关作者:阮狄克张超张荣峰王身国辛洪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髓核
  • 5篇髓核细胞
  • 4篇椎间盘
  • 3篇细胞培养
  • 2篇生长动力学
  • 2篇亲和
  • 2篇亲和性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细胞亲和性
  • 2篇细胞外
  • 2篇细胞外基质
  • 2篇基质
  • 2篇胞外基质
  • 1篇蛋白聚糖
  • 1篇调节控制
  • 1篇型胶原
  • 1篇医用材料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解放军第89...

作者

  • 7篇张超
  • 7篇阮狄克
  • 4篇张荣峰
  • 2篇王身国
  • 2篇辛洪奎
  • 1篇崔文瑾
  • 1篇贝建中
  • 1篇杨飞
  • 1篇孙新君
  • 1篇王爱兰
  • 1篇张荣风
  • 1篇孙海燕
  • 1篇易红蕾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聚丙交酯及其共聚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5年
聚丙交酯(PL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由于它在体内可降解、无毒、安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更多、更广的医学应用,要求对聚丙交酯的降解速度、力学性能等进行调节控制,或者要求改善PLA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性等等,为此合成了一系列PLA的共聚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对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了作者常年来在PLA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成四大类进行阐述:(1)丙交酯与其它内酯类的共聚;(2)丙交酯与聚乙二醇类大分子的共聚;(3)丙交酯与带有功能基团单体的共聚;(4)丙交酯与其它天然材料的共聚,并简要地叙述其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景。
崔文瑾贝建中王身国
关键词:聚丙交酯细胞亲和性聚丙交酯共聚物生物医用材料降解速度调节控制
聚内酯类生物降解性高分子微球可注射细胞支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骨、脂肪等修复重建和整形用的可注射细胞支架。方法:以聚丙交酯(PLLA)、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PLE),以及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共聚物(PCEL)等聚内酯类生物降解高分子为基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成微米级大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微球。结果:聚内酯材料的组成对微球的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微球的孔结构和稳定剂种类对微球的细胞亲和性有重要影响;含聚乙二醇成分的聚内酯材料可以形成呈多孔结构的微球,且以明胶为稳定剂制备的微球细胞亲和性更好。结论:聚内酯类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具有可注射性和良好的细胞亲和性,是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可注射细胞支架。
王身国崔文瑾贝建中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F-1在1%和10%血清浓度下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剂量、时间与作用效果的关系。结果:在1%血清条件下,IGF-1的作用不显著,TGF-β1具有促增殖作用。在10%血清条件下,TGF-β1和IGF-1均能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TGF-β1的作用强于IGF-1。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结论:TGF-β1和IGF-1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人髓核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联合应用促进增殖作用更显著。
张荣峰阮狄克张超辛洪奎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髓核细胞增殖
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比较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分别取传1、3、5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对细胞生长速率、MTT摄取、最大生长密度、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等生长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突出髓核细胞与正常髓核细胞相比,形态学上可见突出髓核细胞排列较紊乱,极性消失,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在接种相同的细胞密度和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细胞的生长速率差异在传1代时为T=52.5(P>0.05),传3、5代分别为T=72.0(P<0.01)、T=67.5(P<0.05);二者的最大生长密度、MTT摄取、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在传1代时分别为7.28±0.23和7.41±0.17、0.186±0.015和0.173±0.008、(25.36±2.14)‰和(23.13±2.55)‰、(52.4±2.8)%和(47.7±2.6)%,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传3代时分别为6.96±0.19和5.48±0.22、0.154±0.018和0.110±0.009(、22.52±2.16)‰和(16.68±2.35)‰、(48.7±3.3)%和(40.7±2.5)%,传5代时分别为2.42±0.13和0.98±0.14、0.085±0.006和0.050±0.007、(15.61±1.96)‰和(9.34±2.12)‰、(40.2±2.3)%和(28.34±2.9)%,传3、5代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突出组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在生长动力学方面,突出组细胞的持续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髓核细胞组,更容易出现老化现象。
张荣峰张超阮狄克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髓核细胞培养生长动力学
不同浓度TGF-β1对人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及SOX-9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以传2代人髓核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1μg/L、1.0μg/L、10μg/L、100μg/L四种浓度的TGF-β1为培养液,设不含生长因子培养液为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 m RNA表达情况。结果 0.1μg/L TGF-β1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μg/L、10μg/L和100μg/L TGF-β1组在促进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基因表达方面作用显著,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其中,10μg/L组促进细胞m RNA表达作用最明显。结论 TGF-β1能够促进髓核细胞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基因的表达,提示TGF-β1有可能在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荣峰孙新君张超阮狄克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
椎间盘细胞的细胞学特性与表型表达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5年
张荣峰张超阮狄克
关键词:椎间盘细胞细胞学表型椎间盘退变细胞外基质细胞衰老
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的髓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髓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张荣峰阮狄克张超孙海燕易红蕾王爱兰
关键词:椎间盘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椎间盘的构建及体外观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可行性,修复退变椎间盘。方法应用热致分相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三维多孔支架,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20周龄意外流产胎儿椎间盘细胞,PKH-26荧光标记后接种于支架,体外培养48h,通过MTT摄取、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方法进行体外观察。结果原代细胞形态多为卵圆形或三角形,中央有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多个长短不同的突起。多孔支架超微结构显示孔隙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形态、取向规则有序,孔隙直径50~300μm。细胞-支架复合体加入MTT溶液2h后呈深蓝着色,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观察可见大量红色荧光着色的细胞贴附于支架结构内。结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具备理想的三维微观结构及具有生命力的功能细胞,有可能在椎间盘再生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超阮狄克张荣风王身国杨飞
关键词:细胞培养体外观察
不同细胞接种密度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索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合理的细胞接种数量。方法:取孕20周自然流产的人胚胎椎间盘细胞为种子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glycolic acid,PLGA)材料为支架分别构建细胞接种密度为0(A组,空白对照组)、104个/150μl(B组)、105个/150μl(C组)、106个/150μl(D组)的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48h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材行形态及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观察,生化测定Ⅰ、Ⅱ型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观察BrdU(5-bromo-2-deoxyuridine,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细胞。结果: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可与PLGA支架在体外及裸鼠体内实现良好的复合并初步发挥生理功能。8周时,实验组复合物维持了良好的外形,有效阻挡了外源纤维组织长入支架内部。细胞-支架复合物内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C组及D组细胞-支架复合物中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与PLGA支架完成良好的立体结合,细胞可顺利完成贴附及增殖。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比较理想的细胞接种密度应不低于105个/150μl。
辛洪奎张超阮狄克
关键词:椎间盘髓核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