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2010J05095)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孙治雷尹希杰陈坚郭莹莹李云海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硫酸盐
  • 1篇示踪
  • 1篇示踪法
  • 1篇水体
  • 1篇酸根
  • 1篇硫酸根
  • 1篇孔隙
  • 1篇孔隙水
  • 1篇环境控制
  • 1篇甲烷
  • 1篇SO
  • 1篇SO4
  • 1篇表层水
  • 1篇表层水体
  • 1篇沉积物

机构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作者

  • 2篇尹希杰
  • 2篇孙治雷
  • 1篇郭莹莹
  • 1篇徐勇航
  • 1篇陈坚
  • 1篇李云海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35)SO_4^(2-)示踪法测定九龙江河口沉积中硫酸盐还原速率被引量:2
2015年
在2011年7月利用35SO2-4培养示踪法测定九龙江河口两个站位(A站位位于咸淡混合区,盐度3~5;B站位位于海相区,盐度20~25)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A站位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变化范围为54~2 345nmol/(cm3·d),从表层到底部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20cm深度附近;B站位硫酸盐还原速率在24~987nmol/(cm3·d)之间,分别在10cm和78c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876nmol/(cm3·d)和987nmol/(cm3·d)。综合分析两个站位孔隙水中SO2-4、甲烷浓度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变化趋势与其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分布规律,表明A站位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以有机矿化为主;B站位受到有机质矿化和甲烷厌氧氧化的共同作用;两个站位硫酸盐还原速率及垂直分布趋势受孔隙水中SO2-4浓度、有机质活性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根据各个层位硫酸盐还原速率估算两个站位硫酸盐还原通量(以硫计)分别为527.9mmol/(m2·d)和357.1mmol/(m2·d),表明硫酸盐还原是九龙江河口有机质厌氧矿化的重要路径。
尹希杰孙治雷徐勇航李云海邵长伟
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的分布和环境控制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静态顶空法在2009年7月测定了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中甲烷浓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并对甲烷浓度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56个河口表层水的甲烷浓度在10.7~456.7 nmol.L-1之间,饱和度远超过大气平衡甲烷浓度,由河口上端向中下端逐渐减小.4个站位(B1、B2、B3和B4站位)孔隙水中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2 212、447、28和5μmol.L-1)从河口上端向下端快速减小,与水体甲烷浓度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1~B4站位孔隙水中硫酸盐的浓度依次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0.13、0.64、5.3和16.3 mmol.L-1.九龙江河口表层水和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变化趋势,表明河口上端沉积物中产甲烷菌降解有机质产生甲烷,并以扩散的形式通过沉积物-水界面进入上部水体,导致河口上端甲烷浓度增加;而在河口下端海相区随着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增加,沉积物中产甲烷过程逐渐受到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河口下端孔隙水和表层水甲烷浓度相应降低.B2和B3站位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深度增加分别由43和10μmol.L-1增加至1 051和57μmol.L-1,结合总有机碳(TOC)和硫酸盐在沉积柱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大量甲烷在沉积物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中被厌氧氧化,这进一步抑制了沉积物中甲烷的释放强度.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过程除有机质以外还受到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控制,而水体甲烷主要来源于河口上端盐度相对较低且富有机质的红树林潮间带湿地的释放.
郭莹莹陈坚尹希杰孙治雷邵长伟
关键词:甲烷硫酸盐孔隙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